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药辞海第二卷

臭樟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药辞海第二卷》第2161页(1209字)

【概况】:

异名 香樟、果东樟、红樟、青皮树、大黑叶樟、白樟(《新华本草纲要》)。

基源 为樟科樟属植物云南樟的枝叶、树皮及根。

原植物 云南樟Cinnamomum glanduliferum(Wall.)Nees

形态 常绿乔木,高10~20m,树皮灰褐色,深纵裂,片状脱落,内皮红褐色,具芳香味,幼枝绿色,有棱角,枝粗牡,圆柱形,褐绿色。叶柄长1.5~3.5cm,粗壮,无毛;叶片厚革质,互生,椭圆形至卵状椭圆形或披针形,长6~15cm,宽4~6.5cm,先端急尖或短渐尖,基部楔形,有时不对称,全缘,表面深绿色,具光泽,背面粉绿色;叶脉羽状,偶为离基3出脉,侧脉4~5对,脉腋在表面明显隆,在背面有腺窝,窝穴内有毛。花小,两性,圆锥花序腋生,长4~10cm;总梗长2~4cm;花被裂片6,宽卵圆形,近等大;能育雄蕊9,第1、2轮花药卵圆形,花药4室,内向,第3轮花药长圆形,药室外向,花丝近基部有1对具短柄的心形腺体,退化雄蕊3,位于最内轮;子房卵圆形,无毛。

果实球形,直径约1cm,成熟时黑色;果托狭长倒锥形,红色。花期3~5月,果期7~9月。

(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1册.816页.图1632)

生境与分布 生于海拔1500~3000m的山坡、山谷常绿阔叶林中。分布于四川西南部,贵州南部、云南、西藏。

尼泊尔、印度、缅甸至来西亚也有。

【生药】:

采集 木材、树皮四季可采,果实在成熟后采集,晒干备用。

【化学】:

枝、叶、根均含挥发油。叶中挥发油的主成分有:α-蒎烯、莰烯、二戊烯、对-聚伞花素、桉叶素、芳樟醇、松油醇、樟脑、癸醛、柠檬醛、甲基庚烯酮、丁香酚、脑(Borneol)等。

参考文献 新华本草纲要.第1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81

【药性】:

性味 辛,温。

功效 祛风散寒,理气止痛。

主治 感冒,中暑,支气管炎,食滞气胀,胃痛,腹泻胀痛,风湿关节痛。

用法用量 内服:全株,15~30g,水煎或泡酒服。

果实,6~9g。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 《全国中草药汇编》:“治感冒,胃痛,风湿关节痛:臭樟全株15~30g;或用臭樟果实6~9g,水煎或浸酒服。”

上一篇:臭辣树 下一篇:中药辞海第二卷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