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当汤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医方剂大辞典精选本下册》第1132页(1820字)
【方源】:
《伤寒论》。
【组成】:
水蛭(熬) 虻虫各三十个(去翅足,熬) 桃仁二十个(去皮尖) 大黄三两(酒洗)
【用法】:
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不下,更服。
【功用】:
①《普济方》下瘀血。②《中医方剂学》:攻逐蓄血。
【主治】:
伤寒瘀热在里,血蓄下焦,不结胸而少腹硬满,小便自利,大便硬而色黑易解,身黄有微热,脉沉结,或狂躁,或喜忘,或经水不利者。
①《伤寒论》: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阳明病,本有久瘀血,其人喜忘,屎虽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者;病人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下后脉数不解,合热则消谷善饥,至六七日不大便者。②《金匮》:妇人经水不利下。③《医林绳墨大全》:血结胸,谵语,小腹满,漱水不欲咽。
。【方论选录】:
①《注解伤寒论》:苦走血,咸胜血,虻虫、水蛭之咸苦以除蓄血;甘缓结,苦泄热,桃仁、大黄之苦以下结热。
②《金镜内台方议》:血在上则忘,血在下则狂。故与水蛭为君,能破结血;虻虫为臣辅之,此咸能胜血也;以桃仁之甘辛,破血散热为佐;以大黄之苦为使,而下结热也。
且此四味之剂,乃破血之烈駃者也。③《伤寒附翼》:岐伯曰,血清气涩,疾泻之,则气竭焉;血浊气涩,疾泻之,则经可通也。
非得至峻之剂,不足以抵其巢穴,而当此重任矣。水蛭,虫之巧于饮血者也;虻,飞虫之猛于吮血者也;兹取水陆之善取血者攻之,同气相求耳;更佐桃仁之推陈致新,大黄之苦寒,以荡涤邪热。
名之曰抵当者,谓直抵其当攻之所也。
。【临证举例】:
①蓄血证 《续名医类案》:张意田治角口焦姓人,七月间患壮热舌赤,少腹闷满,小便自利,目赤发狂,已三十余日,初服解散,继则攻下,但得微汗,而病终不解。
诊之,脉至沉微,重按疾急。夫表证仍在,脉反沉微者,邪陷于阴也,重按疾急者,阴不胜真阳,则脉流搏疾,并乃狂矣。
此随经瘀血,结于少腹也,宜服抵当汤。
乃自制虻虫、水蛭,加桃仁,大黄煎服。
服后下血无算。随用熟地一味捣烂煎汁,时时饮之,以救阴液;候其畅通,用人参、附子、炙草,渐渐服之,以固真元。共服熟地二斤余,人参半斤,附子四两,渐得平复。②闭经 《经方实验录》:周姓少女,年约十八九,经事三月未行,面色萎黄,少腹微胀,证似干血劳初起。因嘱其吞服大黄虫丸,每服三钱,日三次,尽月可愈。
自是之后,遂不复来,意其愈矣。越三月再诊,面颊以下几瘦不成人,背驼腹胀,两手自按,呻吟不绝。深悔前药之误。
然病已奄奄,尤不能不一尽心力。第察其情状,皮骨仅存,少腹胀硬,重按痛益甚。此瘀积内结,不攻其瘀,病焉能除?又虑其元气已伤,恐不胜攻,思先补之,然补能恋邪,尤为不可。于是决以抵当汤予之。
虻虫一钱,水蛭一钱,大黄五钱,桃仁五十粒。服药后下黑瘀甚多,胀减痛平。惟脉虚甚,不宜再下,乃以生地、黄耆、当归、潞党、川芎、白芍、陈皮、茺蔚子活血行气,导其瘀积。一剂之后,遂不复来。
③发狂 《上海中医药杂志》(1981;5∶26):程某某,男,53岁,教师。
1973年8月12日诊治。
患者有头痛眩晕病已十余年,血压经常持续在250~180/150~110毫米汞柱之间,头痛恶热,得凉稍减。久服清热祛风,潜阳养阴之剂,症情时轻时重。
因炎夏感受暑热,加之情志不舒而晕倒,昏不知人。住院服中西药治疗无效,邀吾诊治。症见形体肥胖,面色晦暗,昏不知人,骂詈不休。舌黄少津,质有瘀斑,少腹硬满,疼痛拒按,大便不通,脉象沉弦。血压220/120毫米汞柱。此素有血行不畅,又值暑热内侵,加之情志不舒,遂入血分,热与血结,瘀血攻心,致使神识昏迷。
治宜通瘀破结,泻热通便。方用:酒大黄(后入)15克,水蛭12克,桃仁15克,虻虫4.5克,白芍15克。上方服后,泻下硬而黑晦如煤之便,腹痛减轻,神志清醒。
续服2剂,又泻下4次,血压降至180/98毫米汞柱,诸症好转,继以它药调治而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