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消毒丹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医方剂大辞典精选本上册》第434页(1572字)

【方源】:

《医效秘传》卷一。

【异名】:

普济解疫丹(《温热经纬》卷五)、普济解毒饮(《续名医类案》卷五)、甘露消毒丸(《中药制剂手册》)。

【组成】:

飞滑石十五两 淡芩十两 茵陈十一两 藿香四两 连翘四两 石菖蒲六两 白蔻四两 薄荷四两 木通五两 射干四两 川贝母五两

【用法】:

神曲糊为丸。

【功用】:

《方剂学》:利湿化浊,清热解毒。

【主治】:

①《医效秘传》:时毒疠气,病从湿化,发热目黄,胸满,丹疹,泄泻,其舌或淡白,或舌心干焦,湿邪犹在气分者。②《温热经纬》:湿温疫疠,发热倦怠,胸闷腹胀,肢酸咽肿,斑疹身黄,颐肿口渴,溺赤便秘,吐泻疟痢,淋浊疮疡。并治水土不服诸病。

【方论选录】:

《方剂学》:本方主治乃湿温、时疫之邪留恋气分,湿热并重之证。湿热交蒸,故身热倦怠,肢体酸楚;湿蔽清阳,阻滞气机,故胸闷腹胀,甚或上吐下泻;热毒上壅,则咽颐肿痛;热为湿遏,郁阻于内,不得发越,故郁而发黄;小便短赤,舌苔黄腻,皆为湿热内蕴之象。治宜利湿化浊,清热解毒。故方中重用滑石、茵陈蒿、黄芩三药,其中滑石清利湿热而解暑;茵陈清热利湿而退黄;黄芩清热解毒而燥湿;余以石菖蒲、白豆蔻、藿香、薄荷芳香化浊,行气悦脾;射干、贝母降肺气,利咽喉;木通助滑石、茵陈清利湿热;连翘协黄芩清热解毒。诸药相伍,重在清解渗利,兼事芳香行气,理肺利咽。如此则湿邪得利,毒热得清,悦脾泄肺,行气化浊,用治湿温时疫,湿热并重者,最为相宜。凡湿温、暑温挟湿、时疫及现代医学之肠伤寒、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胆囊炎、急性胃肠炎等属湿热并重者,皆可以本方加减治之。

【临证举例】:

①小儿急性传染性肝炎 《上海中医杂志》(1965;9∶27):用本方治疗小儿急性传染性肝炎26例。男17例,女9例。年龄最小者2岁,最大者10岁。主要症状为黄疸、食欲不振、肝脾肿大等,结合肝功能试验,确诊为本病。用甘露消毒丹原生药粗末煎服,并口服葡萄糖、维生素B1、C适量。服药后,黄疸指数1周内降至6单位以下者5例,2周内降至正常者15例;谷丙转氨酶2周内降至正常者15例,3周内降至正常者9例,5周内降至正常者2例;肝肿大消退,于治疗3周后检查,平均缩小1.4厘米。26例无一例死亡,均痊愈出院。②水肿 《福建中医药》(1986;1∶20):郭某,男,5岁。两周前患猩红热,近周来复见肌热,浮肿尿少,血尿明显,如洗肉水样,时见呕吐,头晕,大便稀溏,食欲减退。脸色苍白,呈急性病容,下肢Ⅱ°浮肿,按之不凹陷;心脏听诊,1~2级收缩期杂音,心率:140次/分,窦性心律,肝,剑突下一横指半,无压痛,质软,脾(一),血压130/90mmHg,尿常规:蛋白(),红血球10~15个/mm3,颗粒管型3~4个/mm3,口唇红,舌质红,苔黄腻垢,脉弦滑数。证属湿热毒邪交阻困脾,脾失健运,肺失宣肺,肾气开阖失司,湿浊上逆,形成水肿。治以清热解毒,宣肺利水,芳香化湿,并佐以凉血。方用甘露消毒丹加白茅根、夏枯草各10克。二剂后,尿量增加,头晕、呕吐好转,体温降至38℃。再二剂,24小时内排尿量达2000~2500毫升,诸症全消,继以原方加减治愈出院。半年后随访,未发。

【备考】:

《温热经纬》本方用法:生晒研末。每服三钱,开水调下;或神曲糊丸,如弹子大,开水化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