谶纬
出处:按学科分类—综合性图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国学词典国学基础文库》第18页(1296字)
经学与迷信混合的神学。“谶”原是一种谜语似的神秘预言,所谓“诡为隐语,预决吉凶”。这种预言被认为是来自天命,符合天意的,故又称“符”或“符命”;由于常附有图,所以又叫做“图谶”。据《史记·秦本纪》载,秦始皇曾派方士卢生入海求仙,得到一部图书,写有“亡秦者胡也”。秦始皇认为胡是指匈奴,遂派蒙恬率三十万重兵驻守北方,筑长城防备匈奴,但秦朝却亡在秦二世胡亥手里,应了那句谶语。这是关于图谶的最早记载。“纬”则是方士化的儒生附会经义创造出来的儒教新神话,相对于“经”而得名。经的本义是织物上的纵丝,纬是织物上的横丝,纬书依附于经书,正如织物上的纬线与经线纵横相配一样。纬书托名孔子,说是孔子编定“六经”之后,深恐经文深奥,所以别立纬书,使经义变得通俗易懂。因为纬书中也有谶语,所以后来就把谶纬合称,来指这一时期的儒教神学。董仲舒用《洪范》五行说与《易经》阴阳学来推论灾异,预知吉凶,就已经开了谶纬神学的先声。而谶纬作为今文经学的演变,则兴起于西汉末期,分为两大支流,一是假托天帝神仙,编造影射性的“图谶”、“符命”等,来迎合或劝谏时主,或为改朝换代提供“天命”上的根据,这类谶纬实际上就是政治谜语。例如王莽篡汉与光武中兴,都有谶纬在先;再如说孔子乃其母与黑帝交感而生于空桑之中,等等。基本上都是以《易经》中河图、洛书的神话传说和董仲舒“天人感应”的神学思想为理论基础,附会儒教经典,创造出来的新神话。《易经》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谶纬家说,“河图”就是《易经》八卦,是龙马从黄河中驮出来的;“洛书”就是《尚书》中的《洪范》,是神龟从洛水中驮出来的。所以,谶纬里属于河图、洛书的为最多。王莽利用谶纬证明自己是真命天子并抢得汉家江山后,汉光武帝刘秀也利用谶语“刘秀发兵捕不道,卯金修德为天子”来为他取得帝位找到“天命”的根据。刘秀登上皇帝宝座后,就“宣布图谶于天下”,把谶纬之学正式钦定为官方神学。崇信谶纬,不但用谶纬的说法来讲五经,甚至用人行政也依谶纬来作决定。着名学者桓谭极言谶纬妖妄,汉光武帝大怒,斥他“非圣无法”,要拿下去斩首。桓谭叩头流血,才得免死贬官。后来,汉朝皇帝亲自出面,召集全国经学家讨论五经异同,用谶纬神学来统一经学内部的争论,并将会议讨论汇编成钦定法典式的《白虎通义》。在这种背景下,谶纬神学得到广泛的流行和应用,当时的士大夫都争学谶纬,成为一种风尚。东汉末年,古文经学开始盛行,谶纬神学才逐渐衰落,但其流风遗响却经久不息。当时民间曾有“黄家当立”的谶语,巨鹿人张角首先利用它发动了黄巾起义。而到了三国时代,曹丕引用大批谶语来证明自己就是“黄家”;刘备则引用谶语里的许多“备”字来证明自己该当皇帝;孙权不甘示弱,大造符瑞,来证明自己才是天命所归。南朝皇帝开始禁止谶纬之学,隋炀帝正式下令禁毁谶纬之学,派遣使官在全国范围内搜查谶纬图书,一律烧毁,私藏者处死刑,谶纬遂成绝学,其书基本失传。一千多年后,清代一些好古之徒,好不容易才从各种古注、类书中,搜集到一些零句片段,为好奇之士窥探谶纬的“庐山真面目”提供了些许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