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综合性图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国学词典国学基础文库》第27页(628字)

儒教最早的五部经典,即《》、《书》、《礼》、《易》、《春秋》。儒教原有“六经”,除上述五经外,还有《乐》,据说亡于秦火,汉武帝时就只立有五经博士,五经之称即始于此。也有人认为,儒教本无《乐经》,“乐”包括在《诗》、《礼》二经之中。“六经”又称“六艺”,据说是孔子编定,目的是垂教后世。但事实上,孔子只是“六经”的第一个非官方的传人,是传经之人,而不是造经之人。孔子生当春秋末世,眼见自己倾心向往的文化传统将坠于地,于是以复兴这一文化传统为己任,自谓“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将本是王官文化的“六经”传到了民间。古代学者有“六经皆史”的说法,其实,古代的“史”就是“经”,正如《旧约》既是犹太民族的古史,又是犹太民族的《圣经》。《庄子·天下》论“古之道术”,即以《诗》、《书》、《礼》、《乐》为言,说:“《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而“古之道术”在宗教,“六经”既是古史,又是华夏民族的文化元典(宗教经典),是孔子之前历圣(王)相传的“道统”(华夏文化的基本精神)所在,而不是私家着述。正因为如此,汉武帝在确立了以“继周”为主题的文化建设路线后,便设立了五经博士,以儒教为国家宗教,而儒教经典阐释学遂居于众学之首,类似中世纪的基督教神学,号称“经学”,与作为诸子之学的“儒家”一分为二。直到西学东渐,王朝时代结束,五经才失去了其宗教神学的意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