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师道

出处:按学科分类—综合性图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国学词典国学基础文库》第58页(769字)

道教宗派之一。一般指张陵所创五斗米道及张氏子孙世袭传授的道教系统。张陵创立早期道教组织五斗米道时,自谓遇见老子,命他为“天师”,于是信徒称其所创之教为“天师道”。西晋怀帝永嘉年间(307-312),张陵第四代孙张盛由汉中移居山(在今江西贵溪县境内),建立上清宫,尊张陵为“掌教”和“正一天师”,从此“天师道”便名正言顺地出现了。东晋末,由于朝廷对五斗米道的禁绝,世人讳莫如深,而以“天师道”称之,于是“五斗米道”销声匿迹,“天师道”之名却流行开来。张氏子孙以龙虎山为根据地,世袭“掌教天师”的职位,将天师道的传统代代相传。到了北朝时期,一批士大夫纷纷皈依天师道,并对早期道教进行了改造,以适应统治者的需要。在北朝,代表人物有寇谦之。寇谦之出身名门,十八岁就入华山学道,后又到嵩山修炼。他对早期道教颇为不满,于是以“清整道教,除去三张(张陵、张衡、张鲁)伪法”自命,在东晋葛洪抱朴子》所谓“辟谷养生”的神仙学说基础上,提倡“兼修儒教”,“佐国辅命”,改变早期道教与统治者对抗的性质,因而得到了统治者的赏识。北魏太武帝对寇谦之宠信有加,下令在魏都平城修建天师道场,亲至道坛,受符箓,并改号“太平真君”。经过寇谦之改革的道教从此成为北魏的国教,世称“北天师道”。在南朝,代表人物有陆修静。陆修静也出身名门,博学多闻,对所有道教流派的教义和教规如数家珍。他依据封建宗法思想和礼仪制度,并吸收佛教仪式,编成新的道教斋戒仪范,使其适应南朝门阀士族等级制度的需要,世称“南天师道”。南北天师道对道教的经典、教义、仪式、神仙系统以及修炼方法,都有非常重大的贡献。进入隋唐后,随着南北统一,南北天师道合流,道教势力大增,以至道教在中国人的精神领域中,三分天下有其一,形成了儒、释、道三家鼎立的局面。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