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四大镇山之一医巫闾山行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陕西旅游出版社《中国行旅游手册东北行》第60页(3344字)
医巫闾山位于北镇县西部,南北绵亘45公里,东西宽14公里,主峰望海山海拔866米。古人把全国名山分为五岳四镇,北镇即为医巫闾山。在东北医巫闾山被誉为三大名山(医巫闾山、千山、长白山)之首。
有人说“不览闾山景,无从识辽西。”自古以来,医巫闾山就以风景优美而闻名。山上树木繁茂,山峦相连,岩洞泉壑,奇景无数,又有许多占建筑错落其中。每当春和景明,杏花、梨花竞相开放,漫山皆白,形成了北方的“香雪海”,与苍松翠柏相辉映,充满诗情画意。到了秋高气爽之时,枝头之上硕果累累,芬芳四溢,漫步其间,令人心旷神怡。
医巫间山自辽金以来,历代在此都有营建。辽代有望海堂,金代有悬岩寺、胜览亭,明代有玉泉寺清安寺、灵山寺、会仙亭、览秀亭等,清代有观音阁、玉泉寺、大朝阳寺、海云观、青岩寺等。不同建筑形成不同的风格,仔细观摩,其味无穷。
观音阁
观音阁,明朝称清安寺,位于巫闾山风景区中部,主峰望海山的南面,是游览医巫闾山第一站。现有前殿、正殿和两侧配殿,殿中均有重新彩塑的佛像。阁中有清乾隆皇帝的“圣水盆”三字刻石和他题咏观音阁的石刻,还有清道光皇帝题观音阁诗。
从观音阁进山后,即置身于景色奇丽的山谷之中。过拱桥,前面不远,路右侧一巨石上刻有“从善如登”四个字,是一个叫觉罗庆龄的和尚题写的。再往上,岩石间题铭更多。据传说清代乾隆皇帝曾钦定“医巫闾山八景”道隐谷、圣水盆、桃花洞、吕公岩、望海石、旷观亭、万年松和蝌蚪碑。此八景都在这一带。旷观亭在观音阁东南方,是一个建在古松间的大角亭。道隐谷,又称大石棚,它东面紧邻观音阁,是在石壁上突出的一个屋檐形状的大石,它构成一个天然石窟,空间很大,可容数百人,石棚顶部,有一股清泉落下。在其侧岩壁上,刻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唐代诗人王维的名句。在大石棚的下面,便是“圣水盆”,棚顶飘落而下的泉水,喷珠溅玉,叮咚有声地落入一米多高、形如莲花的“石盆”中。据说这“石盆”是金太祖阿骨打起兵灭辽时,进军到医巫闾山,见此石奇特,便移军到这里以接泉水的。现在的石盆,是重新制作的。桃花洞、吕公岩也在观音阁的西侧。望海石在阁西侧更高的山岩上,它危石独立,非常险要,石壁上有马永题刻的,闾山第一石”五个字。
在观音阁南面由南天门再往南行,有玉泉寺、大朝阳寺。过鹅头峰后,又有吐云寺、龙潭宫、圆通观、海云观、青岩寺、接待寺等。这里是医巫闾山的又一风景区。
望海堂
望海堂位于主峰望海山上,据史书记载,是辽太祖长子东丹王耶律倍的读书之处,据说在天气晴朗时,从这里南望,可以看见茫茫的渤海,望海山由此而得名。在主峰下东边的山谷中,有东丹王耶律倍的墓地显陵和景宗耶律贤的墓地乾陵。
玉泉寺
玉泉寺因岩畔有一股清泉而得名。泉水一年四季不断,清澈而沁凉,故名玉泉。玉泉寺始建于明代,民国年间重修,有正殿三间,平房数间,钟楼一座。正殿内塑有佛像三尊及十八罗汉像。钟楼内悬有清乾隆四十四年铸造铁钟一口。院内有明、清、民国时期重修玉泉寺碑记。寺后石崖上还有关羽骑马浮雕像与明正统二年(公元1437年)的碑记。
海云观
海云观在大芦花山上,始建于元代,原名云岩寺,清乾隆年间改为海云观。海云观的建筑分为上、中、下三层,上层是吕祖殿,位于山顶,中层是石建券门,成洞窟状,古朴典雅,下层是道观的主体建筑,在石台基上,有大殿五间,十分雄伟壮观。这里地势险峻,山崖陡峭,下临幽谷,道观四周古松参天蔽日,景色奇险,引人入胜。
青岩寺
青岩寺在海云观西南2.5公里处。寺院已遭到严重毁坏,现仅存遗址,但这里风景优美,山石峭壁直插云霄,崖壁上有一石洞,可容纳数十人。洞外古松甚多,遮天蔽日。洞东、洞西和洞顶,都有泉水涌流。洞上刻有“虚无真境”四字。
万佛堂石窟
万佛堂石窟位于义县西北9公里的万佛堂村,南面紧临大凌河。这座分为东西两区,共有大小十六个洞窟的万佛堂石窟,开凿在一块长约60米,高约20米的巨大凹字形岩石上。西区开凿于北魏太和二十三年(公元499年),东区凿于北魏景明三年(公元502年),距今已有1.400余年的历史。它与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一脉相承,在佛教雕刻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辽宁省最早最大的石窟群。
万佛堂石窟对研究石刻造像艺术、佛教历史和东北地方史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更是旅游观光者的好去处。
万佛堂主要石窟、主要景区
西区石窟
西区共有九窟,分上下两层,下层是六个大窟。上层的三个小石窟坐于二、三、四号窟顶壁上。石窟由于长年风吹雨打,特别是受大凌河水的冲刷,除第一窟外其余五窟窟门都已崩塌或半崩塌。
西区第一窟有窟门三座,高2米,正门刻有“佛光普照”四个大字。步入石门,是一个两三人可并行的洞廊和一间能容100多人的窟室。窟内高约5米,平顶方形,长7米左右。里面雕有千姿百态的佛像群,大的高有丈余,小的不至一寸。有的立体全雕,玲珑剔透,有的倚壁浮雕,仪态生动。洞顶上的飞天,轻歌曼舞,喜迎游客。盘柱玉龙,暝目振须,八面威风。仅从这一窟佛像的数量上看,除地面通行外,满洞皆佛,名“万佛”实不虚传。
第一窟西边的二、三两窟相连,窟室内同样存有佛龛、佛像、飞天、菩萨像等。
第四窟呈不规则长方形,窟室内有弥勒菩萨像、供养人像、佛龛及维摩诘与文殊问答像。
五窟是一个大型石窟,现仅存后半部分。然而就是在此窟中,发现了开凿石窟年代的材料——《元景造像碑》,碑文记载着,惟大魏太和二十三年岁次己卯四月午朔八日”“平东将军营州刺史元景上为皇帝陛下敬造石窟一区。它是研究万佛堂石窟的最重要的第一手材料。
六窟是万佛堂石窟中最大的一个,东西长8米,南北由于长年的风化和河水的冲刷,只存大弥勒佛像一尊,像高3.2米,洞室内还有半蹲式菩萨像、佛龛和飞天等。
七、八、九三个上层小窟,窟内佛像已残缺不全。
东区石窟
东区有石窟七个,其中第三窟最大,第六窟石刻作品最多,有释迦牟尼坐像、千体佛像、维摩诘与文殊问答像、半残的仁王像和百戏造像等。第五窟内存有北魏《韩贞造像题记》,记载着东区建窟的年代及建窟人,是研究东区石窟的重要资料。题记上的书法更是我国书法艺术中的瑰宝,被康有为推崇为“元魏诸碑之极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