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话
出处:按学科分类—综合性图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国学词典国学基础文库》第321页(704字)
诗歌批评与鉴赏的一种形式。中国古人论诗论文,甚至论道,多不喜欢运用缜密的分析和严密的范畴,更不喜欢构思鸿篇巨制以建立什么理论体系,而喜欢采用一种随意的、即兴的,甚至是谈话的方式,来记载逸闻、掌故、考订以及自己的思想片段等,而在论诗的时候,更喜欢运用一些难以精确定义的语汇或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比喻,来发表自己的某种领悟或感觉。像《文心雕龙》那样体大思精的理论着作,实在罕见,而且备受冷落,直到近代才逐渐成为“显学”。而像康德《判断力批判》、黑格尔《美学》那样博大精深、自成体系的艺术哲学,更是无由得见。这就决定了传统文人在论诗时采取一种随笔或漫谈的形式,三言两语,有话即长,无话即短。如南朝钟嵘的《诗品》论《古诗十九首》:“文温而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这种印象式的批评,就是历代诗话的一大特点。但名副其实的“诗话”是在宋代才出现的,第一部诗话是欧阳修的《六一诗话》。此后,诗话便成为诗歌批评与鉴赏的一种流行形式。诗话所话内容除了评点诗作、讨论诗艺、品评诗人外,还包括记录逸闻、考订故实等,实际上是不拘一格的笔记体。这与传统文人的趣味有关。传统文人论诗,并不是为了获取“批评家”的头衔,主要是出于个人兴趣,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随笔记录下来,供诸同好。“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本身就是一件乐事,故不必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去推敲字眼、结构、文理、逻辑,等等。正因为如此,历代诗话中多真知灼见与真情实感,尤其是对诗的鉴赏与品味,虽然经常只有三言两语,但给读者的启迪和艺术享受,却远远超过现代动辄数千言的赏析文章甚至数十万言的诗学专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