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综合性图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国学词典国学基础文库》第485页(870字)

先秦学派之一。其中心论题是所谓“名”(概念)和“实”(实在)的逻辑关系问题,故称“名家”。名家好辩,而且善辩,故又称“辩者”。代表人物有惠施和公孙。惠施与庄周既是论敌,也是好友,他们在一起经常争辩,留下了很多趣话。据说,惠施死后,庄周在其墓前感叹说:“再也没有可与之讨论问题的人了。”惠施以善辩着称,用现代的话说,就是善于逻辑推理。他提出一系列命题,如:“南方无穷而有穷”,“犬可以为”,“卵有毛”,“火不热”,“轮不碾地”,“龟长于”,“矩不方,规不可以为圆”,“飞鸟之影未尝动”,“白黑”,“狗非犬”等,似乎是违背常识的胡搅蛮缠,故《庄子·天下》评他“能胜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但这些命题实际上是对思维形式的一种探讨,属于形式逻辑的范畴。公孙龙晚于惠施,他最着名的命题叫“白非马”。他的论证方式是:颜色的名称不是形体的名称,这是大前提;“马”是形体的名称,“白”是颜色的名称,这是小前提;断案:白马非马。同时,他还补充论证:“求马,黄马和黑马皆可;求白马,黄马和黑马皆不可。”据说,公孙龙骑着白马度关,关吏对他说:“要度关,人是可以的,但马不行。”公孙龙就说:“白马并不是马呀,怎的不可以过关呢?”他的一番论证,说得关吏哑口无言,只好连人带马通通放行。不过,习惯线性思维方式的中国人很难接受这种超乎常理、违背常情的思维方式,更不喜欢在名词概念上耍把戏,因此,名家在战国时代就被人视为“诡辩”,而在汉代以后则成为“绝学”。中国古人在思维、推理等方面缺少缜密性和抽象能力,即使哲学家也难以例外,可能就与这种喜欢直来直去、实话实说的传统有关。西学东渐后,中国学者才发现古代名家所讨论的问题,实际上就是西方形式逻辑的内容,故以“名学”或“辩学”去意译“逻辑学”一词,而胡适留学美国时的博士论文就是《先秦名学史》。当然,涉及“名实”问题的不止名家,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学派都曾经思考过这个问题,使得“名辩”在战国时代成为热门话题,但以此问题名家的,就只有惠施、公孙龙为代表的名家。

上一篇:墨家 下一篇:阴阳家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