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谓

书籍:国学词典国学基础文库 更新时间:2018-09-25 13:00:10

出处:按学科分类—综合性图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国学词典国学基础文库》第149页(1211字)

人际交往中的称呼。

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称谓礼节,但以中国人的称谓礼节最为复杂、最为微妙、最有特色。上下之间、长幼之间、平级平辈之间、亲疏之间、远近之间以及各种盘根错节、转弯抹角的关系之间,都有一套一套的称呼,至于谦称、尊称、名讳等,就更令人感叹其中大有学问。

如亲戚之间的称谓,就令人叹为观止,父系的祖父母(爷爷、奶奶)、伯叔姑母、堂兄弟姐妹、侄儿侄女、孙儿孙女,以及侄儿媳妇、侄女婿等;母系的外祖父母(外公、外婆)、舅舅姨母、表兄弟姐妹、外甥外侄、外孙外孙女,以及外甥媳妇、外侄女婿等,而这些区别在西方民族许多都不存在。在家庭内部,由于兄弟姐妹,男婚女嫁,于是又产生了岳父岳母、公公婆婆、女婿媳妇、姑嫂妯娌、连襟舅子,等等。

而在此基础上扩展开来的关系网以及种种称谓,恐怕要专家们才能说得清楚来去脉。而称谓的实际运用,更是一套学问。一个称谓,可以将疏远的关系拉得很近,也可以将人拒于千里之外,这就是今人所谓“关系学”。一般而言,古人的称谓有两大特点:一是家庭味浓厚,二是官味浓厚。

家庭味浓厚,如“爷爷奶奶”、“叔叔伯伯”、“哥哥弟弟”、“姐姐妹妹”等家庭称谓很自然地在官场、民间的各类社交场合广泛使用,朋友之间“称兄道弟”,同姓之间寻根攀亲,商家称顾客为“衣食父母”(称“上帝”是舶来品),百姓称知府、知县为“父母官”、“大人”、“太爷”,大臣称君主为“君父”。

这自然有“真真假假”之嫌,但更重要的是,古人是想把冷冰冰的社会关系融化在家庭的脉脉温情之中。官味也很浓厚,官衔在日常生活中出现频率之高,堪称世界一绝。原因很简单,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官本位的国家,皇帝及其各级官员是社会的统治者,与之相对,士农工商,即使是富可敌国的巨商,也只是被统治者,古代叫做“民”。

简单地说,官就是贵族,贵族就是官,而中国古代特有的科举制度(类似现代的文官考试制度)又给平民提供了进入官场和贵族社会的机会。因此,在古人心目中,朝廷命官就是人生的最高荣耀,不但自己荣耀,而且祖宗也跟着荣耀。这就是所谓“显亲扬名,光宗耀祖”。因此,称呼某人的官衔或官方授予的荣誉,哪怕是有名无实的虚衔,都是一种尊敬和恭维。

不但对活着的人,即使对已故者,称呼其官衔也是司空见惯,不足为奇。如称杜甫为“杜工部”、李白为“李翰林”、韩愈为“韩吏部”、光为“司马温公”、王安石为“王文荆公”等。从称谓就可以看出中西价值取向的差异:西方民族注重个人的独立,尽可能使亲戚关系淡化,使社会关系简化,“先生”加上“女士”,两个称呼就可以叫遍世界;而华夏民族注重人在社会中的关系,尽可能使亲戚关系密切化,使社会关系微妙化,因此在称谓上作出了一篇篇奇妙的文章。有趣的是,尽管现代的有识之士深感这一传统有革新的必要,国人却反响甚微。

因为无论在什么场合,如果是面对中国人,只要你以“先生”或“女士”相称,就在无形中同对方拉开了距离。

上一篇:行辈 下一篇:茶酒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