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

书籍:国学词典国学基础文库 更新时间:2018-09-25 13:07:52

出处:按学科分类—综合性图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国学词典国学基础文库》第233页(1097字)

【生卒】:?—公元前645

【介绍】:

春秋时代着名的政治家。

名夷吾,字仲,齐国颍上(在今安徽境内)人。少时家贫,曾与鲍叔牙游,一起经营生意。管仲常常欺瞒这位朋友,多分财利,但鲍叔牙不以为意,照样善待管仲。后来,两人各奔前程,管仲在公子纠手下谋事,鲍叔牙在公子小白手下供职。

公元前685年,齐国发生内乱,齐襄公被杀,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分别从国外赶回来,争夺君位。管仲奉命率领一支人去拦截公子小白,在通往齐国都城临淄的道路上两军相遇,管仲发箭射中小白腰带上的青铜钩,小白假装中箭倒地而死。

管仲向公子纠报告了公子小白的死讯,公子纠大喜,但等他们一行人慢悠悠到达临淄城下时,公子小白早已抢先登上君位,这就是齐桓公。齐桓公要报一箭之仇,他发兵逼鲁国杀死逃回去的公子纠,囚禁了管仲。

这时,鲍叔牙向齐桓公进言:“陛下要治齐国,有高溪和我足矣;但陛下若想称霸中原,非管夷吾不可。夷吾在哪一国,哪一国就举足轻重,千万不可失去他这样的人才。”齐桓公被说动了,派鲍叔牙前往鲁国迎回管仲,不久即任为国相。管仲感叹地说:“我与鲍叔牙合伙做生意,多分财利,他知道这是因为我家贫,而不是我贪心;我曾为鲍叔牙谋事,但却失算,他不以我为愚蠢,知道时机有利有不利;我曾经三次出仕,三次被黜,鲍叔牙知道这是我运气不好,而不是因为我没有才干;我曾经三上战场,三次临阵脱逃,鲍叔牙不以为我胆小,知道我有老母在上,我死了就无人奉养;公子纠被鲁人杀死后,大臣召忽自杀,我却幽囚受辱,鲍叔牙不以我为无耻,知道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真是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据《史记·管晏列传》,管仲出任国相后,“通货积财,富国强兵”,就是扩大流通,发展经济,他的基本观念是:“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又说:“治国常富,而乱国必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这种思想,就是放在两千年后的今天,也颠扑不破。他还有一句名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实实在在,不唱高调。司马迁的评价是:管仲“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又说:“其为政也,善因祸而福,转败而为功。”在管仲辅佐下,不出十年,齐桓公就成为春秋时代的第一个霸主,“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并以“尊王攘夷”相号召,联合中原诸侯,击败了夷狄对中原的进攻。孔子虽然对管仲讲排场的生活作风颇有微词,但却说:“要不是管仲,我们也许都要像夷狄那样被发左衽了!”这句原话是:“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左衽,就是衣襟向左开。由此可见,管仲在春秋时代中原的政治舞台上是何等重要的角色。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