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通考
出处:按学科分类—综合性图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国学词典国学基础文库》第438页(811字)
上古至南宋的典章制度专史。
元马端临撰。马端临生活于宋末元初,其父马廷鸾曾为南宋宰相,他本人也在南宋朝廷做过小官。其父后被贾似道排挤出朝,他也随父回到乐平(今属江西)家乡,隐居着书。
元朝初年,降元的宋丞相留梦炎曾经招请他到北方去,被拒绝。
他虽然曾主持过慈湖书院、柯山书院等,但在当时算不上社会名流,故元修《宋史》和明修《元史》中都没有为他立传。元仁宗时,道士王寿衍奉命到各省寻访道家秘书,结果意外地发现了马端临编撰的《文献通考》六十八册,便向皇帝报告:“此可谓济世之儒,有用之学,其书本儒,用心二十余年,卷帙繁多,非可卒致。”皇帝批准将此书交给地方行政长官,由官家出资刊印,《文献通考》才得以流传。这时,马端临已垂垂老矣。令人不解的是,道士王寿衍的任务是寻访道家秘书,何以注意到史学着作呢?有人猜测,这位道士或许与马廷鸾是旧相识,因此也认识马端临,这样才注意到《文献通考》。猜测归猜测,《文献通考》的被发现也许纯属偶然。
《文献通考》的性质与《通典》类似,实际上是在《通典》基础上扩充而成的一部典章制度的“百科全书”。全书分为二十四门,即《田赋考》、《钱币考》、《户口考》、《职役考》、《征榷考》、《市籴考》、《土贡考》、《国用考》、《选举考》、《学校考》、《职官考》、《郊社考》、《宗庙考》、《王礼考》、《乐考》、《兵考》、《刑考》、《经籍考》、《帝系考》、《封建考》、《象纬考》、《物异考》、《舆地考》、《四裔考》等。
“文献”二字,用的是古义,“文”指经史百家传记等典籍资料,是叙事;“献”指历代臣僚诸儒的奏议言论,是论事;再加上发表自己意见的“注”,是考证。这种“文”、“献”、“注”即叙事、议论、考证三结合的方法,是《文献通考》的“独家发明”。《文献通考》包括的历史时间比《通典》和《通志》都要长,材料也更丰富,六倍于《通典》,三倍于《通志》,其参考价值也在两书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