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载
出处:按学科分类—综合性图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国学词典国学基础文库》第495页(1105字)
【生卒】:1020—1077
【介绍】:
北宋哲学家。
字子厚,凤翔郿县(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世称“横渠先生”。因其讲学关中,故其学派被称为“关学”。张载青年时代曾学兵法,慨然以功名自许。当时正值西北用兵,张载去见陕西最高军政长官范仲淹,范仲淹一见,觉得这位年轻人将来可能会成大器,想鼓励他往儒家学术方面发展,便说:“儒者自有名教,何事于兵?”并劝他读《中庸》。
这是张载研究哲学的开始,此时他才二十一岁。张载三十八岁中进士时,在学术上已独树一帜。
据《宋史》本传,张载曾在汴京开设《周易》讲座,坐在虎皮上演说,听者甚众。一夕,程氏兄弟(程颐、程颢)至,与他讨论了一番《易》之道,张载自觉不及,次日便撤去虎皮。
张载和程氏兄弟本来就是亲戚关系(张载是二程父亲的表弟),从此又成为学友,同属北宋理学的代表人物。现代哲学史家将张载划为唯物主义,二程划为唯心主义,好像张、程是两个阵营中互相斗争的冤家对头,这是很可笑的。事实上,元、明、清儒家都将周、程、张、朱并称,将他们同时从祀孔庙。张载中进士后,曾做过几任地方官,四十九岁时被宋神宗召见,任命为崇文院校书(皇家图书馆研究员)。
当时,王安石正在搞变法,他就新政征询张载的意见,张载委婉地表示反对。次年,张载辞去崇文院的官职,回到家乡横渠镇,以讲学着书为务。他的主要哲学论着《正蒙》就是在此期间完成的。张载论学,以“气”为中心,认为“太虚即气”,宇宙是“气化”而成,“气”的运动变化就是“理”。
他对人性进行了一分为二的解剖,将其分为“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天地之性”是天地万物,包括人本身就具有的天性,无不善;“气质之性”是人出生后才具有的,如饮食男女等欲望,有善有不善。
这种人性的二分法后来被朱熹所接受,用来解释“天心”与“人心”、“天理”与“人欲”之间的起因和区别。这种人性论比“性善论”或“性恶论”当然要深刻得多。
张载在《西铭》一文(即《正蒙·乾称》的首段)中称:“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民胞物与”的博爱思想是儒家仁爱观念的一次升华,爱一切人,爱一切物,因为我与人、与物都是一气所聚而成,都具有同一的本性(天地之性)。张载哲学充满着一种创新意识,他曾说:“义理有碍,则濯去旧见,以来新意。”又说:“学贵心悟,守旧无功。”他有《芭蕉》一诗:“芭蕉心尽展新枝,新卷新心暗已随。愿学新心养新德,旋随新叶起新知。”“养新德”、“起新知”正是张载哲学的一个特点。正如历代的儒家哲人一样,张载具有强烈的使命感,他自述其抱负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种情怀就是中国哲学家特有的“贤人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