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湾子石结构建筑遗址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民族出版社《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西北地区卷》第191页(1181字)

位于新疆巴里坤哈萨克族自治县花园乡兰州湾子村南部。这里分布着许多较高的石堆遗址,平面呈方形或圆角长方形,高出地面约2米左右。其中一处于1984年发掘。该遗址为青铜时代文化遗存,距今约3000年左右。此类遗址在这一区域共有3处。一处位于兰州湾子村西南约5公里处。1984年新疆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东疆考古队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海拔1808米。1990年列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经发掘证明,石堆下是一处石结构居住遗址,面积约200平方米。用巨石垒成的墙残高近2米,厚度达2米。该遗址可分主附两室,主室居南,面积达100平方米,地表留有许多柱洞;附室居北,与主室有门道相连。附室向东开有一门,并有斜坡门道。清理时发现,遗址曾多次居住,最后毁于大火。在遗址内有陶器、石器、铜器、农作物等大量遗物。陶器均手制,以夹砂红陶为主,器形较大,其中一件陶罐,高近1米;另外还见少量彩陶,纹饰以倒三角、倒三角网格及弧线纹为主;石器多花岗岩质,以大型鞍形石磨为主,另有少量的钻孔石器。铜器有双耳圈足鍑和环首小刀等。农作物有碳化麦粒。在遗址中还出土人骨架17具。另一处位于兰州湾子村南约400米左右。有一条小河流经遗址南部。附近山石密布,杂草丛生。遗址呈丘状,现高出地表2米左右。1958年当地农民积肥时,将遗址挖出一直径约2米、深约1米的坑穴。自坑壁观察遗址,由灰土和卵石堆砌。在坑穴底部未见生土,故其文化层厚当在1米以上。采集遗物有陶片、石器等。陶片均为夹砂红陶,可辨出宽带耳器和直口器。石器有石杵和较多的大型石磨盘。另有土坯,上留手指划痕,少许坯体尚带硫碴,似经长期火烧所致。此外,在遗址周围还散布着较多的长方形和圆形石围遗址,最大者为15×16米和直径13米不等。第三处位于兰州湾子村西南2.5公里处。其东北约百米处有一条宽约20余米的季节性河床和西南至东北流向的人工水渠。现为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文物保护单位。其遗址呈丘状,东西43米,南北46米,高出地表2米左右。70年代,当地农民积肥时将遗址中部挖出一东西宽6米、南北长1.5米、深1.5米的大坑。坑口堆满卵石及陶器残片。自坑壁观察,其东、北二壁的文化堆积较为清晰。东壁堆积可分4层:第一层,距坑口60厘米,为卵石、灰土和杂草堆积。第二层,厚20厘米,为木炭碴及灰土堆积。第三层,厚50厘米,为卵石和灰土堆积。第四层,也是灰土和木炭碴的混合堆积。北壁的文化堆积与东壁差异不大,只是在第三层有一厚50厘米、宽近1米的红烧土层,这里可能为土炕所在。由于坑底未见生土,故该遗址文化层厚应在2米左右。在遗址中采集的遗物有陶器残片和石器。陶片均夹细砂,陶色有红、褐和灰红双色。可辨认器形主要为罐、钵类,大多为宽带耳器及直口口沿器,另有少量的圈足器。石器为有孔石器及石磨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