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民族出版社《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西北地区卷》第233页(464字)

是公元9世纪前后用古代维吾尔文(回鹘文)译写的一部长达27幕的大型佛教剧本。在维吾尔族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佛教文学精品。回鹘文抄本传世的有好几种,其中1959年在新疆哈密地区板房沟发现的写本最有名。全剧由1幕序文和25幕正文组成,共有293张(586页),其中文字完整者为114张,是现存抄本中存页片最多的一种。原件收藏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研究者认为,该作品的蓝本是古代焉耆的一位精通佛教经论的圣月法师根据印度文本译成吐火罗文(古焉耆文)的一个剧本。后由一位智护法师从吐火罗文再转译成古代维吾尔文。据专家研究发现,两种文本(吐火罗文和回鹘文)之间在语音和风格上有着差异,这说明回鹘文本经过了再创造,其译文文笔流畅,想像丰富,比喻贴切,达到很高的翻译水平和文学水平。据研究资料分析,其吐火罗文译本,公元4-5世纪在龟兹国(今库车)表演过,而且在吐火罗文本前面都标出了叙事地点,出场人物及演唱曲调等。这部古典作品于1987年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其译成汉文和现代维吾尔文的版本。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