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民族出版社《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西北地区卷》第237页(552字)

《磨延啜碑》是1909年芬兰人兰司铁在蒙古国北部色楞格河的希耐-乌苏地区发现的。碑高约4米,分为上下两截,上截为下截的一半高度。碑文共50行,正文是突厥文拼写的回纥语,另外有粟特文语、汉文汉语部分。碑文中纪年到公元757年为止。据碑文内容可知墓主是回纥汗国第二代可汗磨延啜(即葛勒可汗,公元747-759年在位)。大约建立于公元759年。据汉文史籍记载,磨延啜于747年登可汗位,758年唐肃宗封他为英武威远毗伽可汗。为举行隆重的册封仪式,肃宗派其堂弟汉中郡王李瑀为册封使,随着庞大的册封使团带去册封诏书、印玺和大量礼品。《磨碑》现存碑文残损严重,各面碑文不相连续。好在碑文残句有年月日的记录,可大概排定各面次序。内容结构如下:北面的碑文12行基本上自成段落。用磨延啜自述的口气叙述他随父亲回纥汗国第一代可汗骨力裴罗一起兴兵作战,灭掉突厥汗国的经历,一直讲到骨力裴罗去世为止。从碑的东面起到南面、西面,都是一连串的战争记录,有时间、地点、战果,但全文未完,不知下文如何。从第二部分内容看,回纥汗国建立初期,九姓乌古斯中的八姓乌古斯和九姓鞑靼人并未立刻归顺,尤其是回纥外九族中的葛逻禄人和拔悉密人反抗最多。因此碑文中大部分内容记载征服葛逻禄、拔悉密的战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