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民族出版社《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西北地区卷》第262页(319字)

约在公元前6世纪产生于古印度。在笈多王朝时期,印度文化繁荣,碑铭文字发展成为一种新的笈多字体。后印度笈多字体的西部变体传到西域后又发展为两种变体。一是西域笈多斜体,即现在人们常说的“焉耆-龟兹文”。这种文字是3至9世纪居住在我国新疆地区的操印欧语系语言的民族使用的一种文字,19世纪末发现于新疆的库车、焉耆和吐鲁番等地。回鹘西迁新疆后,从当地古代焉耆、龟兹人那里接受了这种文字,同时也增添了几个新字母。焉耆-龟兹文旧称“吐火罗文”。另一种是西域笈多草体,即现在人们常说的“于阗文”。这种文献的发现地多在今新疆和田、巴楚、木头沟、图木修克和甘肃敦煌等地,而以图木修克出土之于阗文献年代最早。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