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族语言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民族出版社《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西北地区卷》第347页(1106字)
土族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其内部有互助方言、民和方言、同仁方言之分。同仁方言与甘肃的保安族语言相近。土族与同语族的蒙古语、达斡尔语、东乡语、保安语、东部裕固语、康扬回族语在语音上有明显的对应规律,基本词汇一致,在语法方面有大部分共同的语法范畴及同一来源的语法形式,语法也与上述各语言基本一致。关于土族语言的形成,学者认为:13世纪初,蒙古人的语言是统一的,语言内部的差异很小。后来蒙古人连年征战,许多人随军远征,并且在各地定居下来,于是蒙古人分散在横跨欧亚大陆的广大土地上,由于地广人稀,加之交通不便,各地的蒙古人互相往来极为不便,于是蒙古语的各种方言差别就逐渐产生发展起来。后来蒙古语的某些方言开始各自独立发展,分化成若干独立的语言,如,本部蒙古语(在蒙古人民共和国和我国)、莫戈勒语(在阿富汗)、布里亚特蒙古语(在俄罗斯)、东乡语、保安语、土族语、东部裕固语、达斡尔语、康扬回族语(均在我国)等。土族语与本部蒙古语失去联系之后,在汉藏语言包围的特殊环境下,由蒙古语的一个方言逐步发展成了一个独立的语言。土族语作为蒙古语族的一个语言,在词法方面,与其他蒙古语族语语言有很大的一致性。它和其他几个同语族语言一样,有较丰富的形态变化。这些形态变化主要以叠加附加成分的形式表现出来。根据形态变化和词义的类别可把土族语的词类分为三大类:第一,是静词类,包括名词、形容词、数词、时位词、代词等五类;第二,是动词类,包括普通动词、代动词、助动词、联系动词等四类;第三,不变化词类,包括副词、后置词、情态词、语气词、摹拟词、连接词、感叹词等七类。名词类和动词类均有各自的形态变化系统,如:名词有数、格的变化以及物主、概称等形式。动词有祈使式、陈述式、形动词、副动词的变化。其句子顺序为主宾谓形式。与同语族的蒙古语相比较,土族语语音有如下特点:第一,重音在词的末一音节的元音上,词首音节的元音弱化,乃至消失,造成多音节词向词尾方向紧缩,形成了一整套词首复辅音。词尾接加后缀时,词的重音随之移到最后一个音节的元音上;第二,词首大量地保留着古代蒙古语词首的f~x辅音;第三,词首元音脱落严重;第四,两个元音间的摩擦辅音g、j已脱落,但在很多情况下,两个元音尚未形成长元音;第五,有元音和谐现象,一般地讲,a和a出现在同一个词中,o和o出现在同一个词中,e和e出现在同一个词中,u和i两个元音处在中间性质,可以与任何一个元音出现在同一个词中,不过,其要求没有蒙古语那样严格;第六,有辅音和谐现象,一般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强辅音不能同时出现在一个词里,换言之,一个词里只出现一个强辅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