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民族出版社《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中南东南地区卷》第41页(733字)

【介绍】:

土家族镇守门沙角炮台名将。湖北省鹤峰县人。少年习武,青年从军,任过千总、守备、都司、营游击、营参将、副将等职务。道光十九年(1839),率部镇守广州九官涌山炮台,后晋升为三江协副将,调守号称“虎门第一隘”的沙角炮台。二十年(1840)八月,英舰入侵磨刀洋,遭到陈连升迎头痛击,取得重大胜利,一面报请水师提督关天培派兵加强力量,一面添置扛炮、埋设地雷,随时准备痛歼入侵之敌。钦差大臣琦善不但不增派一兵一卒,相反为讨好英军,竟下令要惩处陈连升。琦善的行为激起了广州军民的无比愤怒,民众高举“民治其惠,夷畏其威,威慑重洋”的颂牌,数千人自发到钦差衙署请愿。琦善难犯众怒,不得不收回成命,但裁减陈连升兵船1/3,拆走全部木排铁链,遣散忠心卫国的船工水勇,从各方面削弱陈连升兵力。二十一年(1841),英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以200多艘战舰和陆战队2000多人,从穿鼻湾登陆,兵分三路,进攻虎门户沙角和七角炮台。陈连升镇定自若,沉着指挥600余名楚军,与英侵略军血战,用扛炮和地雷轰炸,使上千名侵略军血肉横飞。在兵尽弹绝、大炮无法发射的危机时刻,陈连升率领其子陈鹏,手执弓箭射杀,箭射殆尽,抽出腰刀冲入敌阵,众士兵随之而上,肉搏正酣,敌炮飞来,陈连升胸部中弹,壮烈牺牲。其子鹏举挺戟大呼,跃入敌丛,连杀数敌,冲开重围,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纵身投海报国。惨无人性的英侵略军,见陈氏父子英勇善战,杀得其尸遍地,兽性大发,竟将倒在血泊中的陈连升躯体剁成碎块,以示报复,并将其坐骑黄骠掳去香港。据说,此马向北悲鸣不已,绝食而死,时人称之为“节马”。陈连升牺牲后,广东人民群众为其建造专祠,立“节马碑”石刻,至今犹存。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