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民族出版社《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中南东南地区卷》第203页(880字)

壮族地区文物古迹。因位于广西贵港市(原贵县)西5公里、南距郁江1公里的罗泊湾大坡岭,故名。1976年6月发现,6-11月发掘。墓的规模巨大,结构复杂,封土高约7米,底径约60米。封土之下为墓室、墓道,墓室椁板之下还有殉葬坑和随葬器物坑。从墓顶到墓底,深约11米。墓道长41.5米,宽3.2米,方向为156度斜坡式。在距离墓道22.7米的东侧陪葬坑内,出土铜车器30余件,坑内有漆皮、板灰和车轮槽痕迹。墓坑内壁是用青膏泥拍实并烧结。椁室用大块厚木板构成,内部用木板隔成前、中、后三室12个椁箱。椁箱顶部用木条拼成盖子。前室出土竹笥、漆器、玉杯、木尺和果核等。中室有漆方棺1具(估计为陪葬的妾),棺内空无一物,惟东边箱堆积大量木炭;西边箱有木牍和大量漆器残片、果核、种子等。后室前部为主棺室,有双层漆棺1具,棺盖上有木制圆扇一把;其东有漆方棺1具(估计为陪葬妾),棺内有宇头壳1节、无字玉印1枚,棺外有木梳蓖10余件、木尺1件、玉璧2件。后室西边箱有铜镜(刻有四个“山”字)、木瑟和漆残器等。后室后部置有铜镞、木鼓腔、六子棋盘和大量漆耳杯、漆盘、木棍残片。椁室底板之下有七个殉葬坑,每坑有一具棺材,分别为三具方木棺和四具圆木棺,其尸体则用竹席或草席包裹,有的有少量随葬品。随葬器物坑位于椁室头箱之下,殉葬坑之北端出土器物最多,计有铜桶、铜盆、铜匜、铜壶、铜钫、铜鼎、铜锥壶、铜鼓(两面)、铜锣、铜编钟、铜九枝灯、铜盘、铜勺、铜扁壶、铜弹形壶、竹节铜筒,铁兵器、铁锅、铁锅架、木鼓和陶器等1000多件。其中很多器物如铜鼓、铜镜、竹节形铜筒、四钮铜壶等,铭刻有“布”字或“布山”二字,表明为本地出产的器物。有的刻有内地地名,如“蕃”(今山东滕县境)、“厘”(今陕西武功)、析(今河南西峡)等,说明当时这里的经济、文化相当繁荣昌盛,同内地进行商品交换的范围相当大。学者认为,墓主人可能是南越国内由赵佗分封的“瓯骆王”,也可能是瓯骆人大首领;也有人说是西汉桂林郡守。为研究壮族先民瓯骆人社会、经济、文化、历史的珍贵文物。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