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民族出版社《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中南东南地区卷》第340页(256字)
毛南族民间传统食品。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等地。每年秋末冬初收获红薯之时,当地毛南族人民,精选块头大、无虫害、无损伤痕和虫蛀的红薯,置于屋顶或晒台上,白天阳光暴晒,晚上露水浸泡,经过20-25天后,收藏于夹壁窑或火灶边,用草木灰拌匀、盖好,以保持干燥,防止发芽或霉烂,促使淀粉糖化。吃用时,将薯块洗净,用蒸笼蒸或放在锅里加少量水煮。其特点是皮厚、松软,剥皮后,薯肉状如胶汁,入口不需用牙嚼,只用唇舌慢慢地吸吮即可。味清甜蜜饯,与一般红薯的口味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