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民族出版社《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中南东南地区卷》第404页(647字)

土家族地方戏剧。流传于凤凰、吉首、大庸、酉阳一带土家族地区。因地域不同,风格有南凤凰、北大庸流派之分。大庸阳戏名称来历有二:一说大庸位于澧水之阳,故名阳戏;一说戏为做阳春务农人所唱,故名阳戏。阳戏渊源于巴渝歌舞,如大庸阳戏,则率先为从陕、蜀迁移而来的覃姓土家族人组成戏班,演唱于茅岗、教子垭等土家族地区。清同治《续永定卫县志》载知县王日修的竹枝词曰:“登台也喜唱南词,一阙杨花感旧时;可惜巴渝杂歌舞,昆生妙谛未全窥。”这是对当时演出阳戏的描绘。阳戏,又别名“杨花柳”。“杨花柳”为川东灯戏曲牌。阳戏唱的正宫调是引进四川梁山调腔系的一个旁支,为梁山调伴大筒正宫调唱法的流变,与长阳花鼓戏唱“杨花柳”曲同属,“其音节出于四川梁山县”,故曰“梁山调”。阳戏全部唱腔由正调与小调两部分组成,正调部分有:正宫一流、二流、三流、导板、叫喊、哀子、小丑调、蛤蟆赶调、翻山调、红山调、悦调、阴调、金钱调等;小调部分有:男磨子歌、女磨子歌、佛句子、二十八宿、薅草歌等。正调和小调,唱腔皆高吭、嘹亮、悠扬,如正宫调、小丑调、阴调用真假声结合唱,即唱词用真嗓,拖腔用假嗓,名曰“金钱吊葫芦’,成为阳戏最独特的风格。乐音伴奏,主要有音色粗犷洪亮、山野味浓的大筒瓮琴,曲牌有步步娇、一枝花、男赶板、女赶板等20多个。戏剧语言生动风趣,唱词通俗易懂。表演重做工而少武打,身段有架妖风、三转身、遮阳扇、风摆柳、两手种油麻等,以演员优美的唱腔,生活化的道白及细腻的抒情而取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