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歌圩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民族出版社《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中南东南地区卷》第452页(1071字)
①是壮族民间传统文娱活动的场所,是壮人进行社交的盛会。据学者梁庭望研究认为:“氏族公社的生产方式是歌圩产生的经济基础;宗教集会是歌圩形成的重要条件;对偶婚是歌圩形成的主要原因。”因此,歌圩兴起于氏族公社时代,形成于秦汉至隋唐时代,发展繁荣于宋元明时代,衰落于清民国时代,复兴于建国后的社会主义时期。歌圩分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70多个县市,以及云南省富宁、广南壮族地区。“广东新兴、廉江等地壮族先民生活过的地方,历史上也曾有类似的歌圩活动。”歌圩按时间分为日歌圩和夜歌圩;按地点分为野歌圩和村歌圩。按时机分为3类:1、节日歌圩。如春节、三月三、四月八、中元节、中秋节等。2、红白事歌圩。如婚嫁、满月、乔迁等喜庆场合;还有少数地方办丧事的场合。3、田间、路上、集市歌圩:如男女青年在劳动、探亲和赶集当中临时形成的歌圩。第一类歌圩除了对歌外,往往还进行某种宗教迷信活动,如抬神像游行、埋蛙、抢花炮(现已改为文体活动)、拜庙宇、请嫦娥下凡等,历史上都有过。第二类歌圩因父母兄弟姐妹在场,不便于唱情歌,只能歌唱历史、天文地理、动物、花果、生产劳动、造屋等歌;但为了适应场合、表达感情,也得唱些祝福歌。第三类歌圩是无拘无束地唱情歌,谈情说爱。当一对男女青年唱到情意缠绵时,即进行红蛋碰红蛋的活动。如女方喜欢男方,就让他碰破熟红蛋,边碰边歌边乐;如女方不爱男方,就紧握红蛋不让他碰,男方无奈,悻悻离去。双方情投意合时,就进行迷人的抛绣球活动。女方首先把带礼品性的彩色绣球潇洒地抛给意中人,男方接到后,如法炮制,把礼品系上,然后欣喜地把绣球抛还心上人。此时此刻男女俩如痴如醉,便步入竹林间,山盟海誓,定下终身姻缘,互赠毛巾或鞋作为定情礼物。最后唱别离歌,约定下次会期,依依不舍地分手。歌圩是一种迷人的社交活动,歌圩上的对歌,内容丰富多彩。解放后的新歌圩还唱新民歌,歌唱翻身解放,歌唱社会主义的新生活,歌唱祖国新成就,歌颂党和领袖。歌圩不仅是男女青年谈情说爱、依歌择偶的场合,而且是全民族赛诗才的擂台,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大型文化娱乐活动。②壮族风情歌舞。1985年创作。文学本由谭启忠、农冠品创编。音乐由苏以淑、王小昆、范西姆等创作。广西少数民族歌手班全体学员演出。内容分为“歌圩前夜”、“歌圩路上”、“日歌圩”、“夜歌圩”等部分。反映了壮族歌圩的不同生活侧面,再现了壮族歌圩风情。演出载歌载舞,民族风味浓郁。曾参加广西首届音乐舞蹈节表演,获优秀演出奖。应国家民委、文化部邀请到北京汇报演出,受到各界欢迎和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