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药辞海第四卷

鳢鱼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药辞海第四卷》第129页(3695字)

【概况】:

异名 蠡、鲖鱼(《本经》),(《说文》),鲡、鯣(《广雅》),黑鳢鱼(《本草图经》),黑鱼(《日用本草》),玄鳢、文鱼(《埤雅》),黑鲤鱼(《本草衍义》),乌鱼(《滇南本草》),黑火柴头鱼(《医林集要》),皮鱼(《医林纂要》),乌棒、活头(《中国动物图谱·鱼类》)。

基源 为乌鳢科乌鳢属动物乌鳢,药用其肉或全体。

原动物 乌鳢Ophiocephalus argus Cantor

形态 体细长,前部圆筒状,后部侧扁。体长约30cm,头尖而扁平,头上覆盖鳞片。口大,端位,口裂倾斜,下颌向前突出,向后达到眼的后缘,上下颌骨、锄骨、口盖骨均具尖锐的细齿。眼位于头侧前上方。鳃耙10~13。

侧线在臀鳍起点上方折断,折断处两断相隔2行鳞片;侧线鳞。背鳍,臀鳍均长,达到尾鳍基部。

背鳍47~52。胸鳍短12~13,末端均达腹鳍中部;腹鳍18,不达臀鳍。

臀鳍31~33。尾鳍圆形。

全体灰黑色,背部与头面较暗,腹部较淡,体侧具有许多不规则的黑色斑条,头侧有两条纵行黑色条纹。背鳍、臀鳍和尾鳍均具黑白相间的花纹。胸鳍和腹鳍呈浅黄色,胸鳍基部有一黑点。(图见《中药大辞典》,2739)

生境与分布 生活于江河、湖泊、池沼中,喜栖于水草较多及有污泥的浑浊水底。

为一种凶猛的食肉鱼类,以昆虫、小虾和小鱼为食。分布很广,中国大部分地区的河流、湖沼中均有。

。【生药】:

养殖 饲养乌鳢的一种方法是单养,先取规格一致的放养,以免自相残食,影响成活率。

另一种方法是混养,应考虑到乌鳢比家鱼生长快,严格防止乌鳢吞食家鱼的情况。可先放养家鱼,待家鱼长到7.5cm以上再放养2.5~3cm的乌鳢,总之要求家鱼种大过乌鳢鱼种一倍以上。

采集 四季均可捕捞,除去鳞及内脏,取肉鲜用。其头亦可药用,捕后,取头,焙干研末备用。

。【化学】:

食部每100g含水分78g,蛋白质19.8g,脂肪1.4g,灰质1.2g,Ca57mg,P163mg,Fe0.5mg,硫胺素0.03mg,核黄素0.25mg,尼克酸2.8mg[1]

曾从1kg肌肉中分离出组氨酸100mg,有证明尚含3-甲基组氨酸(3-Methylhistidine)。另有报道[2]其游离氨基酸中主要为谷氨酸、甘氨酸(Glycine)和磺酸(Taurine)。

其中甘氨酸、谷氨酸、脯氨酸(Proline)和丙氨酸(Alamine)含量高,而苯丙氨酸(Phenylamine)、缬氨酸(Valine)、组氨酸(Histidine)、异亮氨酸(Isoleucine)、蛋氨酸(Methionine)和酪氨酸(Tyrosine)含量比较低[3]。其肌肉中含琥珀酸(Succinic acid)、丁酸(Butyric acid)、丙酸(Propionic acid)、戊酸(Valeric acid)及微量的草酸(Oxalic acid)、富酸(Fumaric acid)、核酸(Nucleic acid)、酒石酸(Tartaric acid)和柠檬酸(Citric acid)。

葡萄糖是主要的单糖,还有极少量的果糖、阿拉伯糖、肌醇及核糖[4]

参考文献 [1] 中国医学科学院,食物成分表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64 [2] CA 1987 106∶101007v [3] CA 1983;98∶124412d [4] C A 1983;98∶177692b

【药性】:

性味 ①《本经》:“味甘,寒。” ②《日用本草》:“有微毒。”

归经 《本草撮要》:“入手、足太阴、阳明经。”

功效 利水,祛风,补脾。

主治 水肿,湿痹,脚气,痔疮,疥癣。 ①《本经》:“主湿痹,面目浮肿,下大水。” ②《别录》:“疗五痔。” ③《本草图经》:“主妊娠有水气。” ④孟诜:“下大小便壅塞气。又作脍与脚气、风气人食之效。

” ⑤《本草再新》:“强阳养阴,退风去湿。治妇人血枯,经水不调,崩淋二带,理腰脚气。鳞、尾败毒去风,养肝益肾,通经利湿。

” ⑥《滇南本草》:“大补血气,治妇人干血痨症,煅为末服之。又煮茴香食,治下无虚损。

” ⑦《医林纂要》:“补心养阴,澄清肾水,行水渗湿,解毒去热。” ⑧《全国中草药汇编》:“亦治肠痔下血,又能预防小儿麻疹。”

用法用量 内服:煮食或火上烤熟食,120~240g,或煎汤外洗。

使用注意 《食物本草》:“不可多食,能发痼疾。有疮者不可食,令人疤白。”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 ①《中国动物药》:“预防麻疹:鳢鱼1条,煎汤洗小儿周身。” ②《中国动物药》:“治疥癣:鳢鱼1条,铁酸模500g,合捣成糊状,敷患处。”

食疗 ①鳢鱼汤(《圣惠方》)用于水肿,身面浮肿,小便不利,上气喘息,咳嗽痰鸣等:鳢鱼500g,加水煎煮,将鱼取出,泽泻、泽漆、桑白皮、紫苏、杏仁各10g,同煮,去药渣取汁。每于食前温服一小碗。鱼可另蒸热食。 ②冬瓜鳢鱼羹(《食医心镜》)用于水肿较重而脾虚的病者(孕妇、肾脏病、心脏病和营养障碍性水肿):鳢鱼500g,冬瓜(切块)200g,同煮熟,食用前放葱白(小段)10g,食盐少许。 ③苍耳煮鳢鱼(《医林集要》)治一切风疮、顽癣疥癞,年久不愈者:鳢鱼1尾,以苍耳叶填入鱼腹内,另外在锅内放苍耳叶60g,再将鱼放置其上,加水适量(鱼的一多半着水即可)慢火煨熟。

去皮、骨淡食。勿入盐、酱。

④鳢鱼姜枣汤(《中国药膳学》)用于肺结核:鳢鱼1条,去鳞、内脏洗净,生姜3片,红枣3枚同煮,每周食2~3次。 ⑤生鱼葛菜汤(《中华食物疗法大全》)用于肺炎,咽喉炎,肾炎水肿及小便不利等病症,也适宜于治痔疮及出血:鲜生鱼(乌鱼、黑鱼)约150g,去鳞及内脏,洗净,塘葛菜60g,切段,均放入锅内,加水煨汤1小时余,熟后汤浓,稍加调味,可食用。 ⑥大蒜炖生鱼(《家庭食疗手册》)用于肝硬化腹水,慢性肾炎和营养不良性水肿:生鱼400g,去鳞及内脏,洗净,大蒜150g,剥去皮,均放入搪瓷碗内,加醋、盐、黄酒、味精、清水各适量,将盛生鱼碗放入锅内,用武火隔水炖熟,调匀即成。 ⑦黑鱼芪菇汤(《中华临床药膳食疗学》)用于冠心病出现的慢性心衰、下肢浮肿等症:黑鱼500g,去鳞及内脏,洗净,切薄片加盐、姜、葱后上浆。

黄芪20g,水煎取汁100ml,香菇300g。先炒香菇片,加黄芪煎液,煮开后加入黑鱼片,加少许料酒、糖、葱、姜、盐、味精,熟后食用。

每日1次,连食10~15日。 ⑧《食物药用指南》:“用于腹水:活黑鱼去鳞及内脏,洗净,独头蒜装满腹中,外涂湿黄泥,炭火炙熟,去泥壳食用之。” ⑨《食物药用指南》:“用于月经不调:黑鱼1条,去鳞及内脏,洗净,加当归15g,益母草30g,共炖至肉脱骨,去骨、药渣,加红糖适量,食肉喝汤。” ⑩《常见药用动物》:“用于下肢肿、尿少,腰痛:乌鳢1条(约500g),去鳞及内脏,洗净,加芒硝50g,煮熟。分3次吃,每4小时1次。” ⑾《常见药用动物》:“用于小便不利:乌鳢250g,蝼蛄5g,肉苁蓉3g,煮汤食。” ⑿《常见药用动物》:“用于耳痛:乌鳢250g,咸橄榄4个,豆腐500g,加水煮熟食用。” ⒀《常见药用动物》:“用于产妇奶汁少:乌鳢1条,去鳞及内脏,洗净,将洗净捣烂的蚯蚓肉泥10g,装入鱼腹,隔水蒸熟食用。” ⒁《外台》:“治肠痔,每大便常有血;鳢鱼脍、姜、食之。忌冷毒物。

”。【医药家论述】:

李时珍:“鳢首有七星,形体长圆,头尾相等,细鳞,色黑,有斑花纹,颇类腹蛇,形状可憎,南人珍食之。” ②汪绂《医林纂要》:“补心养阴,退风去湿,治妇人血枯,经水不调,崩淋二带,理腰脚气。” ③缪希雍《本草经疏》:“蠡鱼:乃益脾除水之要药也。上虚则水泛滥,上坚则水自清。凡治浮肿之药,或专于利水,或专于补脾,其性各自为用。惟蠡鱼能导横流之势,补其不足,补泻兼施,故主下大水及湿痹,面目浮肿。五痔因湿热所生,水去则湿热自除。

”“孟诜主下大小便壅塞气,作脍与脚气、风气人食良;苏颂主妊娠有水气,并取其除湿、下水、益脾之功也。”

上一篇:鳡鱼 下一篇:中药辞海第四卷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