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羌活丸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药辞海第一卷》第147页(1669字)
本品由羌活、防风、苍术各150g,川芎、白芷、黄芩、甘草、地黄各100g,细辛50g组成。
有发汗除湿,清里止痛之功效。适用于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重,口干,肢体酸痛。
方中羌活、苍术、白芷祛风除湿,镇痛;细辛发散风寒,解表发汗,兼能镇痛;川芎行气活血,有利于解表镇痛;生地、黄芩滋阴清热,并可缓和祛风除湿各药之辛燥;甘草调和诸药。
全方有发汗祛风散寒湿邪之功。
本品气香,味辛、微苦,为黑褐色的水丸。每500粒重31g,每袋装18g。
用姜、葱汤或温开水送服,1次6~9g,1日2~3次。密闭,防潮。
阴虚气弱者慎用。
各家论述 ①王好古《此事难知·卷上·太阳证》:“以上九味,虽为一方,然亦不可执。执中无权,犹执一也。当视其经络前后左右之不同,从其多少大小轻重之不一,曾损用之,其效如神,即此是心传口授。
焗咀水煎服。若急汗热服,以羹粥投之;若缓汗温服,而不用汤投之也。脉浮而不解者,先急而后缓;脉沉而不解者,先缓而后急,” ②吴镈《医方考》:“触冒四时不正之气,而成时气病,憎寒壮热,头疼身痛口渴,人人相似者,此方主之。……易者自序云:此方冬可以治寒,夏可以治热,春可以治温,秋可以治湿,是诸路之应兵也。
用之以治四时瘟病,诚为稳当,但以阴虚气弱之人,在所禁耳。” ③周世教《医方论·卷一》:“此方用以代麻、桂等汤,实为稳妥。但地黄滋腻太过,不如仍用桂枝汤中之芍药,敛阴而不滋腻也。至其辛散燥烈,阴虚气弱者忌用,则固自音之矣。
” 临床报道 用九味羌活汤随证加减治疗风寒感冒患者149例,经过复诊及随访者120例,其中有效者112例,占93.33%,无效者8例,占6.67%,有反应者9例。
其诊断依据是:以恶寒发热、寒多热少、头痛、肢体酸痛(或经数日,寒热已罢,尚有头痛,腰背痛者)为主证。其次结合脉浮,舌苔白,鼻塞,咳嗽,纳差等作为风寒感冒之诊断依据。其用药情况是:一般在发散风寒的原则下随症加减,单用全方治疗的机会少。
其中,以羌活、防风、细辛、白芷、甘草为最常用。一般苍术与黄芩、生地很少同用。如患者有苔浊欲呕,或呕水,胃脘不舒等挟湿症状,则用苍术而去生地、黄芩;若见苔黄,唇红,咽干,咳嗽痰稠等热象,则去苍术而用生地、黄芩。其它加减法如下: ①肩背痛者,加秦艽除风湿、止痛。
②有风湿史,现症四肢酸楚者,加桑寄生、忍冬藤、丝瓜络以舒筋、通络,除风湿,止酸楚。 ③咳嗽痰稠,加杏仁、桔梗、牛子、前胡以宣肺祛痰止嗽,若兼气促胸闷者,加浮海石、枳壳以宁肺宽中。 ④咽干或痛,加桔梗、牛子、薄荷以清咽利膈。 ⑤胸闷不舒,加陈皮、砂仁以健胃温中,恶心呕吐加半夏、生姜以降逆止呕。 ⑥小便短赤,加滑石、车前子、泽泻以利小便而清热。本方对于风寒外束,病在阳经,寒重热轻无汗者,取效颇捷。且对痹证有一定疗效。若在阴经,表现肺卫症状,寒少热多,有汗,咳剧痰稠,口渴,咽痛者,则不适宜[1]。
应用本品治疗感冒,肌纤维织炎,颜面神经麻痹,落枕,下颌关节炎等疾病,均获良效[2]。本品加减治疗急性荨麻疹152例,144例痊愈[3]。
药理作用研究本品对兔体温的影响。从给药后不同时间的解热情况说明,给药2h与对照组比较有非常显着差异[4]。
质量研究 本品方中羌活和白芷均含欧芹属素乙(Imperatorin)故认为欧芹属素乙即为本品中主要有效成分之一。四川省药只检验所应用双波长薄层扫描法测定本品中欧芹属素乙的含量,在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乙酸乙酯(8∶2)展开进行分离,然后用岛津CS-930薄层扫描仪,在λ1=308nm,λ2=370nm,反射法锯扫描,测定本品中欧芹属素乙的含量[5]。
参考文献 [1]福建中医药 1964;(5)∶13 [2]江西中医药 1984;(4)∶28 [3]上海中医药杂志 1982;(4)∶21 [4]中药通报 1986;(1)∶52 [5]中成药 1989;11(1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