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梗菜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药辞海第一卷》第520页(1728字)
【概况】:
异名 大半边莲(黑龙江),天竹七(浙江)。
基源 为桔梗科半边莲属植物山梗菜的全草。半边莲属全世界约250种,中国约20种。
原植物 山梗菜Lobelia sessilifoliaLamb.
历史 山梗菜始载《救荒本草》,《植物名实图考》收载于蔬类,云:“苗高二尺许,茎淡紫色,叶似桃叶而短小,又似柳叶菜叶亦小,梢间开淡紫花,其叶味甜。”按上所述,并观其附图,与本种相似。
形态 多年生草本,有白色乳汁。根状茎直立,生多数须根。茎高60~120cm,通常不分枝,无毛。茎中下部以上密生叶,无柄,螺旋状排列,厚纸质;叶片宽披针形至条状披针形,长2.5~5.5cm,宽3~16mm,边缘有细锯齿,先端渐尖,基部近圆形至阔楔形,两面无毛。总状花序顶生,长8~35cm,无毛;苞片叶状,狭披针形,比花短,花近偏于花序一侧,花梗长5~10mm;花萼筒状钟形,长约4mm,无毛,裂片三角状披针形,长5~7mm,宽约2mm,全缘,无毛;花冠蓝紫色,长约2.5cm.近二唇形.上唇2裂片,狭矩圆形,下唇3裂片狭卵形。边缘密生柔毛;雄蕊5,在基部以上连合成筒,花丝筒无毛,花药管长3~4mm,花药接合线上密生柔毛,下面2花药顶端有髯毛。
蒴果倒卵形,长8~10mm,宽5~7mm。种子近半圆状。
花果期7~9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4册.397页,图6207)
生境与分布 生于山坡湿草地及平原地带。
分布于中国东北、西南、华东。
。【生药】:
采集 夏、秋季采挖,除去泥土,晒干。
贮藏 置干燥处,防蛀。
【化学】:
全草含山梗菜碱(Lobeline)、山梗菜果聚糖(Sessilifolan)、三十烷酸(Melissic acid)、二十九烷、乌索酸等,山梗菜碱为中枢兴奋剂,临床用于治疗呼吸衰竭。
参考文献 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96
【药理】:
山梗菜碱为中枢兴奋药,临床用于治疗呼吸衰竭,如新生儿窒息、麻醉药中毒等。
其作用短暂,无蓄积性,可重复注射。药理作用与烟碱颇为类似,能兴奋颈动脉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地使呼吸加深加快。
较大剂量则直接兴奋呼吸中枢,还能兴奋延脑的迷走中枢(减慢心率)、呕吐中枢,对神经节先兴奋后麻痹。对横纹肌有箭毒样作用,可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加。po可引起呕吐,故中毒死亡例较少[1]。小量有祛痰作用。在豚鼠试验中有抑制ADP所致的血小板凝聚作用[2]。
参考文献 [1]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96 [2]CA1972;77:14168n
。【药性】:
性味 甘,平。
功效 祛痰止咳,解毒消肿。
主治 支气管炎,哮喘,痈疮肿毒,蛇虫蛟伤。①《东北药用植物志》:“作利尿、催吐、泻下剂。”②《黑龙江中药》:“根及全草:外用解毒,治疗蛇犬咬伤,疔疮,蜂螫。根:镇咳祛痰,煎水服,可治支气管炎。”③江西《中草药学》:“清热解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9g。外用,研末调敷。
。【临床应用】:单方应用 《湖南药物志》:“治伤风发热:山梗菜全草10g。水煎服。”
食疗 《湖南药物志》:“治四肢无力:山梗菜根6g。煮蛋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