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地蜈蚣
书籍:中药辞海第一卷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药辞海第一卷》第1352页(857字)
【概况】:
异名 扛棺回(《全国中草药汇编》)。
基源 为萝藦科娃儿藤属植物扒地蜈蚣的叶。娃儿藤属全世界约60种;中国约32种,2变种。
原植物 扒地蜈蚣Tylophora renchangn Tsiang,又名假白前(广西)。
形态 攀援或缠绕灌木,长达3m;茎灰褐色,具纵条纹,被微毛,老渐脱落。
叶薄纸质,椭圆状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5~6.5cm,宽1.5~3cm,顶端急尖或短渐尖,有时具小尖头,基部楔形,稀圆形,无毛,边缘下卷;侧脉不明显,每边约5条,纤细。聚伞花序假伞形状,腋生,比叶为短,着花5~6朵;花序梗比花梗短,花梗纤细柔弱,不等长,无毛、小苞片钻状渐尖,被柔毛;花萼5深裂,外面被柔毛,内面基部有5个腺体;花冠白绿色,辐状,花冠筒长约2mm,裂片卵状长圆形,镊合状排列;副花冠裂片卵圆形,肉质隆肿,顶端短渐尖;花药近正方形,顶端具圆形膜片;花粉块每室1个,圆球状,平展;子房无毛;柱头盘状五角形。
蓇葖披针形,长约6.5cm,直径约1cm,无毛;种子宽卵形,扁平,长约4mm,宽约2mm,顶端具白色绢质种毛;种毛长约2cm。花期4~8月,果期9~12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3册.517页.图4988)
生境与分布 生于海拔500m以下山地疏林中及平原旷野灌丛中。分布于广东、广西。
。【药性】:性味 微酸、涩,平。
功效 活血,散瘀,解毒。
主治 各种毒蛇咬伤及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 内服:30~60g,捣烂取汁冲白酒服。外用:药渣敷于伤口周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