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山楂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药辞海第一卷》第1360页(1005字)
【概况】:
基源 为蔷薇科山楂属植物甘肃山楂的果实。
山楂属广布北半球,中国约17种。
原植物 甘肃山楂Crataegus kansuensis Wils.,又名野山楂(青海),面旦子(陕西)。
形态 灌木或乔木,高2.5~8m。枝刺多,锥形,长7~15mm;小枝细,圆柱形,无毛,绿带红色,二年生枝光亮,紫褐色。
单叶互生,叶片宽卵形,长4~6cm,宽3~4cm,先端急尖,基部截形或宽楔形,边缘有尖锐重锯齿和5~7对不规则羽状浅裂片,裂片三角卵形,先端急尖或短渐尖,上面有稀疏柔毛,下面中脉及脉腋有髯毛,老时减少,近于无毛;叶柄细,长1.8~2.5cm,无毛。伞房花序,直径3~4cm,具花8~18朵;总花梗和花梗均无毛,花梗长5~6mm;花直径8~10mm,萼筒钟状外面无毛;萼片5,三角卵形,长2~3mm,约为萼筒之半,先端渐尖,全缘,内外两面均无毛;花瓣5,近圆形,直径3~4mm,白色;雄蕊15~20;子房下位,花柱2~3,子房顶端被绒毛。
果实近球形,直径8~10mm,红色或桔黄色,萼片宿存;果梗细,长1.5~2cm。花期5月,果期7~9月。(图见《中国植物志》.第36卷.203页.图版26∶1-4)
生境与分布 生于杂木林中,山坡阴处及山沟旁,海拔1000~3000m。分布于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四川、贵州。
。【化学】:含槲皮素、金丝桃甙、芦丁、绿原酸、表儿茶素、黄烷聚合物及柠檬酸等。
参考文献 新华本草纲要.第3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98
【药性】:
性味 酸、甘,微温。
功效 消食健胃,化滞行瘀。
主治 肉食积滞,腹胀泄泻,瘀血腹痛。
①《中国植物志》:“健胃,消积,化滞。茎叶煎汁洗漆疮。” ②《中药志》:“肉食积滞,小儿乳积,脘腹胀痛,痢疾,泄泻,痛经,产后瘀血腹痛,疝气,高血脂症。” ③《陕西中药名录》:“消食健胃,行气散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