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药辞海第一卷

兰花参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药辞海第一卷》第1816页(2192字)

【概况】:

异名 土参(《滇南本草》),葫芦草、寒草(福建),罐罐草、沙参草(四川)。

基源 为桔梗科兰花参属植物兰花参的根及全草。兰花参属全世界约100种,中国有1种。

原植物 兰花参Wahlenbergia marginata(Thunb.)A.DC.

历史 据《滇南本草》载:“兰花参,甘入脾,苦入心,补虚损,止自汗盗汗,除虚热。盖烦劳则心家热生焉,以味之甘益元气,则虚热自退,夜多梦昧,睡卧不安,心血不定,神不守舍,血气不敛,故多自汗盗汗,并皆治之。”其附图即本种。

形态 多年生草本,全株含白色乳汁。

根细长,长达10cm。茎直立或匍匐,高20~40cm,多自基部分枝,无毛或下部疏生短毛。

叶互生,基生叶较密,近似丛生;叶片倒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长1~3cm,宽2~4mm,顶端短尖,基部楔形至圆形,全缘或呈浅波状,无柄。花有长柄,成顶生的圆锥花序;萼裂片线状披针形,长2~3mm,直立;花冠蓝色,漏斗状钟形,长5~8mm,深5裂,裂片长椭圆形;雄蕊5。蒴果倒圆锥形,长6~8mm,基部窄狭成果柄。花期5~6月。

(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4册.375.图6163)

生境与分布 生于低湿草地或山坡林缘。分布于中国长江流域以南至西南。

。【生药】:

采集 夏季采收,晒干或鲜用。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霉蛀。

【化学】:

根含蔗糖、葡萄糖、十八碳-9,12-二烯酸甲酯、β-谷甾醇、β-谷甾醇葡萄糖甙和羽扇烯酮。

参考文献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7;23(4):159

【药性】:

性味 甘、微苦,平。

①《滇南本草》:“平,甘、微苦。” ②《浙江民间常用草药》:“凉,甘。” ③《杭州植物园药用植物名录》:“微温,甘、辛。” ④《福建药物志》:“甘、微苦,微温。” ⑤《湖北中草药志》:“甘,平。”

归经 《滇南本草》:“入脾、心经。”

功效 益气补虚,疏风宣肺,化痰止咳。

主治 虚损劳伤,自汗,盗汗,咳血,衄血,感冒,咳嗽,胃痛,泻痢,白带,小儿疳积,跌打损伤,刀伤。

①《滇南本草》:“补虚损,止自汗、盗汗,又止妇人白带。调养元气,治五劳七伤,诸虚百损,益气滋阴。

” ②《质问本草》:“治感冒风寒湿气,发散之品。” ③《湖南药物志》:“补脾胃,益肺肾,祛痰,杀虫,止血。” ④《闽东本草》:“解表清热,化痰止嗽。治风热喘咳,咳血,衄血,小儿惊风,跌打损伤。” ⑤《贵州民间药物》:“捣烂敷,治刀伤,接骨;煎水服,治胃寒痛。” ⑥《广西本草选编》:“化痰止咳,益气健脾。治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白带,小儿疳积。” ⑦《杭州植物园药用植物名录》:“疏风宣肺,祛痰止咳,益气补虚。治风寒感冒,支气管炎,痢疾初起,风寒泄泻,自汗盗汗,妇女白带,虚损劳热,跌打损伤,小儿咳嗽,毒咬伤等。” ⑧《福建药物志》:“祛风解表,宣肺化痰。治感冒,慢性支气管炎,腹泻,痢疾,百日咳,劳倦乏力,颈淋巴结结核,急性结膜炎。

” ⑨《湖北中草药志》:“治高血压,疟疾等症。”

用量用法 内服:煎汤,6~15g(鲜品30~60g),或炖肉。外用:适量,捣敷。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湖北中草药志》:“治感冒咳嗽:兰花参10g,杏仁、苏叶各8g,桔梗、甘草各6g,生姜5g。水煎服。”

单方应用 ①《闽东本草》:“治小儿惊风:兰花参全草12g,开水炖服。” ②《福建中草药》:“治痢疾初起:鲜兰花参60g,水煎服。” ③《湖北中草药志》:“治间日疟:兰花参全草30g,水煎,于发疟前4~2小时各服1次。”

食疗 ①《滇南本草》:“治产后出血过多,虚损劳伤,烦热,自汗,盗汗,妇人白带:兰花参15g,嫩母1只,去肠,入参于内,水煮烂服之。惟弱极者,同牙精肉炖用亦可。

” ②《闽东本草》:“治虚火牙痛:兰花参全草15g,鸡蛋1个,冰糖15g。加水适量炖服。

” ③《湖北中草药志》:“治中气不足,自汗,盗汗:兰花参30g,母鸡1只。共煨熟,汤肉同服。”

。【医药家论述】:

兰茂《滇南本草》:“兰花参,甘入脾,苦入心,补虚损,止自汗盗汗,除虚热。盖烦劳则心家虚热生焉,以味之甘益元气,则虚热自退,夜入梦寐,睡卧不安,心血不定,神不守舍,血气不敛,故多自汗盗汗,并皆治之。”

上一篇:兰花双叶草 下一篇:兰花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