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蟾素注射液(抗癌注射液)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药辞海第一卷》第2171页(1354字)
本品由蟾蜍经提取制成的灭菌水溶液。
有解毒,消肿,止痛之功效。适用于合用或单用于中晚期乳腺癌、胃癌、肝癌、食道癌;对于急慢性、迁延性感染疾患也有一定的疗效。方中蟾蜍具有抗癌,解毒,消肿止痛之功效。
每支2ml;5ml。
肌肉注射,1次2~4ml。1日2次;静脉注射,1次10~20ml,用5%葡萄糖注射液500ml稀释后缓缓滴注,用药7天,休息1~2天,4次为1疗程。
或遵医嘱。遮光,置阴凉处保存。
各家论述 李时珍《纲目》:“蟾蜍入阳明经,退虚热,行湿气,杀虫卵而为疳病,痈疽,诸疮要药也。” 临床报道 本品经安徽省华蟾素临床科研协作组试用于原发性肝癌69例,病程最短者为2周左右,最长者1年,平均4.1月。
主要临床症状为腹胀,肝痛,肝肿大,部分患者伴有发热,消瘦,黄疸,腹水,脾肿大等。均为中、晚期患者,故不适宜于手术和放疗治疗。
以本品分二组治疗,常规剂量组每次1ml,每天2次;大剂量组每次20ml于10%葡萄糖注射液500ml后作静脉滴注,每天1次。两组治疗期间不用其他抗癌药物,辅助性药物也尽量少用。观察1个月后,结果显效2例,有效34例,无效33例,总有效率为52.1%。此外,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等试用10例老年性皮肤原位癌。
每天3次。结果临床痊愈8例,皮疹消退,只有少许暗褐色色素沉着。其中3例于2年后随后未见复发。临床试验表明,本品对肝癌等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尤其对不能采用手术、放疗与化疗的晚期肝癌可用本品治疗,能使大部分患者症状减轻,主要表现为食欲增进,腹胀和肝痛减轻或消失,少数局部病变缩小,部分病灶稳定。
故认为本品具解毒,消肿和止痛功效。
与一些常用的抗肿瘤化疗药物合用有一定的协同作用,并可降低其毒性和增强其疗效,对全身和局部感染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以及增强常用抗菌药物的抗感染作用。副作用表现为少数患者用药后有轻度恶心,个别患者因用量过大或两次用药间隔不足6~8小时,给药后30分种左右,可能出现发冷现象,但10分钟后即恢复正常。未见肝,肾功能损害,骨髓抑制及心电图异常。
连续用药3个月以上亦未发现有蓄积性中毒现象。[1] 药理作用 实验表明本品对动物移植性肿瘤有抑制作用,其抑制率为30.4~63.7%,尤其对小鼠肝癌有明显的抑制活性。小鼠ip本品0.1ml/d连续14d,可导至白细胞总数升高(P<0.01),而T淋巴细胞百分比的升高不显着(P>0.05)。本品可使实验小鼠的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测定值由9.44士1.25mg/ml上升11.38±0.41mg/ml,有显着提高小鼠IgG的作用(P<0.01)。
对家兔注射本品1ml,连续14d,可使其抗“H”凝集效价测定达到1∶1280,证实本品有显着提高体液免疫作用。亚急性毒性试验表明,对大鼠分别注射本品20ml/kg,4ml/kg剂量,隔日1次,大剂量组共给药10次,小剂量组和对照组均给药15次,结果发现两种剂量均对动物的生长有抑制作用。大剂量组长期用药后对血小板,白细胞有一定的影响,小剂量组未见明显作用。3组对心电图均未发现异常变化,病理检查对心、肝、肾、脑亦未有明显异常。
参考文献 药学通报1987;22(7)∶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