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民族出版社《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西南地区卷》第12页(337字)

彝族民间舞蹈。

流行于云南路南、弥勒、丘北等彝族支系阿细、撒尼聚居区。据传,旧时彝族以刀耕火种和狩猎为生,为赶节气,往往不等树木烧尽,炭灰冷却就播种,因地较烫,不时跳起换脚,后来逐步演化成了舞蹈。早先只是在男女谈情说爱时跳,曲调幽雅,动作较小。经过改编,其形式、动作都有很大发展,基本舞步为五拍组合,可上前、退后、左右移动,亦可原地转圈,还有弓箭步左右晃动,旁腿跳转及平步等。撒尼女子以双臂左右摆动带动身躯左右摆动为特色,阿细女子则以双臂前后甩动见长。每逢节庆,人们皆盛装聚集跳月场,男青年背上大小三弦,吹起笛子木叶,边弹边舞;女青年则合着节拍与之对舞。

队形可一排、两排或围成大圆圈,高潮时,乐曲合着掌声、歌声,气氛甚是热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