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民族出版社《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西南地区卷》第135页(1009字)

四川省德昌县傈僳族传统婚俗。

婚姻由父母包办,短的数日,即举办婚礼,长的数年,时间多选在春节前后。一家办婚事,全县傈僳族均知并来参加。

结婚前一天,邻居们都来帮忙,女人洗菜,男人背柴、搭简单厨房等。结婚之日,邻居带上二三斤玉米或大米,穿戴上节日的服装和饰品前来吃喜酒,迎亲队伍一到开始就餐。

在平整过的耕地上铺上绿色松毛,每“桌”用4块大柴块围上,坐8人,一次20桌上下,到客人就餐完毕止。宴席上豆腐和炖肉是不可少的一道菜肴,丰盛的则备有七八个菜。

结婚的程序是:前一天,新娘的母亲给女儿找一伴娘,形影不离,天一破晓就带新娘去林子里“开脸”,回家再不出屋,等待“瓦拉帕”(媒人)的到来。新郎家给“瓦拉帕”身上斜挂1条宽5寸、长1丈的白布,另由两位助手背上烟叶、白酒、青布、1块羊骨头等礼物一起去接新娘。

走到女方家门口,“瓦拉帕”等要受到妇女们的种种刁难。“瓦拉帕”闯到门前踢3脚,里边便把门打开,进屋向祖先叩拜后在门后草席就坐。女方送亲队伍以歌代话,大意是:父母把女儿养这么大不容易,你们要报答养育之恩……。“瓦拉帕”也以歌回答:我们带来了烟叶和白酒,也带来了青布和羊骨头。

就这样有问有答满堂欢笑,新娘家也给“瓦拉帕”1条白布,两条白布搭在左右肩上,在胸前和后背交叉。然后,由“瓦拉帕”请客人入席进午餐。新娘装束完毕后由伴娘扶着,在一群姑娘簇拥下哭着告别父母,步行去婆家。不论路程远近,路上都休息3次。

第一次离家百余步便停下来,掀开新娘遮脸布,这时送亲的姑娘们返回,在葫芦笙的伴奏声中围火塘跳舞3圈,再送新娘上路。第二次在中途。第三次快到新郎家时,“瓦拉帕”去拿来1抱烟叶,发给送亲客人,不论男女老少每人两片,新娘的脸这时再被遮上。到门口时火枪、鞭炮齐鸣,新郎站在迎新台上迎接,门口有4名妇女把陪嫁的棉被打开遮住新娘快速进门,以免遭男方客人用羊屎、泥沙袭击。进屋后新郎新娘坐在门后草席上,伴娘、伴郎陪坐两边。婚礼开始,先向父母叩拜,再向长辈们叩拜,被叩拜者将礼金投入簸箕内,有专人负责敬酒。叩拜完毕,由“瓦拉帕”或1位老人给大家分羊肝,然后拿着羊头致祝词,并为新婚夫妇起婚名。婚名是事先想好并参考当天发生的有趣事物确定的,如散发的烟叶好,可以起“依擦帕”、“依擦玛”,命名完毕,婚礼结束。

老年人饮酒谈天,青年人围篝火踏歌,通宵达旦。现在婚俗依旧,父母包办婚姻的情况已有改变。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