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民族出版社《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西南地区卷》第152页(601字)

干栏式木楼。

利于防潮、排水、防兽。木楼大多用杉木,采取卯榫组合的方法建成。大小不一,高矮不等,有3柱2排的简单房(3柱进深,1开间),也有9柱5排的大房子(9柱进深,4开间),5柱7柱3排至4排的房最常见(5柱、7柱进深,2开间或3开间)。

又可分高脚楼、吊脚楼和矮脚楼3种。

高脚楼是侗乡传统的建筑,一般高二三层,也有高达4层的。大多数都是1柱到头。

从江有些高脚楼先以短柱竖下层,铺楼板后再竖上层,当地称为“折柱房架”,更接近于干栏原式。木楼四壁用木板开槽密镶,为了通风,楼上部分开间不镶板壁而设木栏干,楼两侧多建栏干护廊顶部覆护檐,可以防晒防雨。

整个建筑稳重而不呆板。

古代都以杉木皮建顶,从汉族地区引进烧瓦技术后,均以青瓦铺顶。

底层不住人,是堆放农具杂物,饲养禽畜或置米碓之所。二楼以上是起居之所。

楼梯多架于两侧,楼里设有走廊、堂屋、火塘间、卧室、贮藏室等。吊脚楼是高楼的一种变体,前虚后实,随地势而建,修建时不用挖平地基,只要稍稍修整即可。柱子前长后短,形成前半部高脚,后半部矮脚的吊脚形式。有的前半部悬于池塘或巷道上空。

内部构造与高脚楼相似,火塘都设在矮脚部分的地面上。矮脚楼已不属于干栏建筑。以地面为基,不搭楼顶,节省木材。但底楼比较潮湿,不如吊脚楼通风明亮。侗寨的民居布局由于受地形限制,且大门对着溪流、田坝或较开阔的山口,高低错落,疏密参差。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