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粽子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民族出版社《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西南地区卷》第152页(679字)
侗语为“苟细报”、“别也”。
先将糯米用清水泡好,再用箭竹阔叶或箬叶糯米包成三角形或长方形状物,上甑子蒸熟或放锅里煮熟。中间可放上沙糖、饭豆、清明菜等配料。多在清明节和端午节食用。通道有些地方把端午节称为“粽粑节”或“祖婆节”,要包粽子吃。先由家中女主人带领媳妇沐浴洗发,走上木楼恭恭敬敬地站着包十二个“抱仔粽”。“抱仔粽”是用两个同样大小的长形粽子合扎而成,象征祖婆抱子孙。
然后再包十二个三角粽子,才许坐下来包其他粽子。包粽子的用语都和祖婆有关,如称粽子为“祖婆”,称粽叶为“祖婆新衣”,称洗粽叶为“替祖婆洗新衣”,称捆粽子为“替祖婆扎衣带”,称煮粽子为“替祖婆洗澡”,粽熟后出锅称为“请祖婆下楼”等等。
包粽子时,严禁陌生人和男人上楼,严禁直称粽子,一定要等到五月初五早晨祭过祖婆之后才开禁,也才可直称粽子。据说,如果犯了禁,祖婆会发怒,变成一条青蛇盘在米缸里。锦屏启蒙母寨一带侗族在农历六月辰日或卯日相差一天,要包又长又大的粽子,粗如海碗,长约60厘米,用几十张粽叶包一个,可供三五人食用。这一天为“林王节”,是为纪念明洪武三十年(1397)领导古州上婆洞(今锦屏县属)侗族人民起义领袖林宽而定的节日。
据说当年起义军行军打仗时,常以粽子当干粮,林宽的母亲怕儿子吃不饱,总给他包上几十个特别大的粽子带上。林宽殉难后,包大粽子的习惯就在其家乡母寨一带沿习了下来。当日,家家户户要到相传是林宽倒栽成活的古枫树下,用酒肉和大粽子祭奠林宽,并高唱《林王古歌》,老人们还向其儿孙讲述林王故事,使英雄的斗争精神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