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民族出版社《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西南地区卷》第152页(894字)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

属古骆越的一支。魏晋北朝以后属百越中的僚人。

早在宋代就成为单一民族见于史书。以自称音译书写成仡或仡伶。

明清时期文献中多称为洞僚、侗人,峒人、硐人、洞蛮、侗家、侗苗,或泛称苗。20世纪50年代起始定名侗族

主要分布在湘、黔、桂三省(区)毗邻的广大地带,湖北鄂西也有侗族。人口251万余人(1990)。

侗族居住区域内生活着汉、苗、壮、瑶、水、布依、土家等民族。

在漫长的岁月中,彼此交往,相互学习,和睦共处。侗族聚居的湘黔桂地带处于云贵高原东端,境内河流纵横,水利资源丰富,年降雨量在1200毫米以上,雨水充沛。年平均温度在16℃左右,宜农宜林。

历来是个农耕民族,以稻作为主,兼营林业。盛产杉木、油茶,有“杉海油湖”之称。侗族有本民族语言,长期没有和自己语言相适应的文字,民间流行用汉字记录侗语。

很多人兼通汉语、汉文。1958年创立了侗文。1949年前处于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内部较长时间内存在着“款”的社会组织。款有款约,款约是侗族社会对外共同御敌,对内保持团结,维持治安,保护生产和维系社会道德风尚的习惯法。

信仰多神,崇拜祖先,特别崇拜萨玛(也称萨子,意为最大最高的祖母)。她既被视为始祖母,又被奉为最高的保护神。

村寨中建立萨坛供奉。青年男女社交自由,南部有“行歌坐月”,北部有“玩山赶坳”的公开社交活动。

婚后有不落夫家的习俗。普遍实行土葬,凶死者焚尸后重葬。黎平、从江、新晃、通道等地有停棺待葬之风俗。服色尚青、紫、蓝、白等色。妇女服饰千姿百态,部分村寨尚保留男子古装。以大米为主食,喜食糯米。

每餐不离酸味,尤喜酸。爱吃油茶。

善建筑,鼓楼风雨楼壮丽精致,被视为侗族文化的象征。

民居以干栏式木楼为主,民间文学、节日或文娱活动丰富多彩。

多声部的侗族大歌蜚声国内外。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立了自治州、自治县和民族乡,政治、经济、文化都有较大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商品经济大潮冲击着自给自足经济,侗族人民的商品意识增强了,商品经济有所发展,闭塞的侗乡逐步打开大门,优秀文化得到发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正在向着现代化的民族迈进。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