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民族出版社《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西南地区卷》第218页(683字)

侗寨中最高大的公共建筑物。

历来聚众议事,制定乡规民约、断案调解民事纠纷等重大活动均在此楼进行。遇有兵匪来扰,鼓楼敲起报警鼓点,男丁们便携标背弩来此待命抗御。逢年过节,外村寨的歌队、戏班或芦笙队来访,全寨老少聚集在此迎客送客,对唱大歌,比赛芦笙,踩堂多耶,玩舞狮。也是群众休息娱乐的公共场所。平时闲暇,人们聚此休息,叙家常、讲故事、弹琵琶、唱古歌,说古论今,讲东话西,成为侗族文化的象征。鼓楼源于氏族时代的公房。

从公房发展起来的鼓楼是在干栏基础上借鉴了汉族楼阁建筑的斗拱和飞檐构造,逐渐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民族代表性建筑物。为了有别于旧形式的公房建筑,就把这种吸收汉族文化创造的新型建筑也按汉语称呼为楼。

鼓楼之称是因其楼中悬大鼓而近代才有的称谓。鼓楼曾遍布侗族地区,只在南部地区保留,几乎寨寨都有。一般以房族为单位建造,因而有的侗寨一寨有几座。鼓楼是一种木结构重檐建筑,大多数为多柱式,或4柱,或6柱,或8柱以上,个别为独柱式。

底部一般呈方形,少数呈六面形,是鼓楼的实际使用部分。从里往上多数没有楼层,外廓密叠的层檐为装饰性楼层。重檐层数均呈单数,从3层、5层、7层、9层乃至17层不等,形式有四角形、六角形、八角形三种。每层都有飞檐翘角。屋顶主要有庑殿式和攒尖顶二种。攒尖顶的楼冠与楼身连接处多饰有花格棂窗或鳞状斗拱,顶端覆以葫芦形宝顶。

从总体造型来看,可以分为楼阁形和宝塔形二种不同风格的鼓楼。前者外形浑厚,轩昂伟岸;后者结构精巧,秀丽玲珑。

三江、通道、龙胜一带的鼓楼多为楼阁形,黎平、从江一带的鼓楼多为宝塔形。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