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民族出版社《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西南地区卷》第278页(698字)

即“祭天”。

白族的原始宗教祭祀活动。黑来俄,那马白语译音,意为“天神”。

祭天神活动民国以前十分盛行,每年一次。祭神的准备从农历六月薅完玉米开始。

选一头黄牛作牺牲。该黄牛或自觉捐献,或主事人指派专人购买。

黄牛需膘肥体壮,毛色纯正,肢体无损伤,牛角尖锐,体重三四百斤。巫师朵兮薄经宗教祭祀后,黄牛方为天牛。

由专人看管。早牧晚归,任其自由走动、啃吃。啃吃了谁的庄稼,预示该家庄稼与家人都会得到天神保佑。农历九十月间,朵兮簿选定吉日,正式祭祀。

通常在村旁一棵固定大树下举行。大树一但被选为祭天的天牛树,即神圣不可侵犯。人不得爬、砍,不得在树下大小便。祭祀日,全村以户为单位,自带锅、米、酒、茶、菜等物,围集在天牛树四周等候。朵兮簿主持祭祀,大家公推的两位老人为陪祭成员。他们手举小旗,村中男性老人随后敲锣打鼓将天牛从圈中接到天牛树下。牛头捆紧红布。正午丽日当顶,朵兮簿宣布祭祀开始,捆紧天牛四肢,致祷词:“今日送你上天,求在天神之前为我们说好话,请天神保佑村子,五谷丰收,六畜兴旺,无痛无灾”。

随即用绳子套住牛脖将其吊死。不得使刀、斧杀之。

朵兮簿再致祷词:“不是我们要你命,是天神令你回去。上天后,请多帮我们在天神面前讲情,使我们一年常安康。

”在陪祭人主持下,壮汉立即剥牛皮,按户平分牛肉。献牛者可稍多一点。朵兮簿可得牛皮、胸前肉和三根肋巴骨。

村民分到牛肉后,就地煮吃饮酒,相互祝福。

祭祀活动方告结束。祭天牛因破费太大,后改成与祭天隔年轮换作牺牲。

较小较穷的村寨隔两三年祭祀一次。民国以后逐渐被剑川、大理传进去的祭本主活动所代替。

故此祭大大减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