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民族出版社《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西南地区卷》第484页(887字)

①中国少数民族之一。

旧称“西番”,史称“巴苴”。1990年统计,总人口29657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宁蒗彝族自治县、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永胜县,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和四川省的木里藏族自治县、盐源县、九县等,云南省中甸、德钦等县也有少量分布。据本族传说和历史记载,其先民原居住在青藏高原,是青海、甘肃和四川边沿一带的游牧部落,后逐渐向西南滇、川、康边境迁徙。战国时期至唐宋,主要在金沙江以北的大渡河、雅砻江流域游牧,约14世纪,丽江、永宁一带的普米人已由游牧生活逐步进入农业经济。“改土归流”后,社会制度由领主制发展为地主制。

各地生产发展水平不平衡,农业生产虽普遍实行犁耕而犁形不同,畜牧业在各地均占一定的比重,善畜养骡和长途赶马运输。普米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与羌语、嘉戎语、木雅语等比较接近。

分南北两个方言,差异较大,互不通话,其差异主要表现在语音和词汇上,语法差异较小。因长期与其他民族杂居,不少人兼用汉语和其他民族语。有原始的图画文字,有的曾以藏文音标拼写普米语,主要用于记载宗教仪式等。旧时信奉万物有灵,崇拜祖先,亦有人信喇嘛教、东巴教及道教等。

实行一夫一妻制,有较严格的民族内婚俗,盛行姑姨表婚,永宁等地还有实行走访婚的。家庭以父系为主,分父系大家庭和父系小家庭,永宁地区有少数母系家庭和母系父系并存家庭。实行火葬和土葬,葬前要举行隆重的“给子”仪式。有丰富的民族文艺、民间文学及传统歌舞等。②书名。严汝娴、陈久金着。民族出版社1986年出版。该书是民族知识丛书之一。

全书由概况、古代社会、封建社会、生产、婚姻形态、家庭类型、生育和丧葬、宗教信仰与节庆、科学和文化等10部分组成。概要介绍了普米族族源、族称,着重介绍了普米族的习俗和宗教。

还有一本由贵华主编、德宏民族出版社1997年出版的同名书。书中收集了部分普米族文史资料及经济、文化方面的内容。

收录了专家、学者对普米族的源流演变、山地经济、政治组织、家庭社会、传统习俗、宗教概况、语言文化、教育科技、人物史地等方面的新的研究成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