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民族出版社《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西南地区卷》第541页(249字)

彝族民歌。

流行于云南红河北岸彝族居住区,源于建水南庄、曲江等地,因这一带盛产红薯(当地称“山药”)而得名。因当地方言读“山药”为“山悠”,又称“沙悠腔”,也叫“坝子腔”。常在屋内玩场和山野中以主唱伴唱形式演唱。曲调和唱词由拘腔、四六句、正曲、落腔、白话五个部分组成。

音乐建立在五音羽调式上,时有调式转换,并以开始的拘腔音乐为主题贯穿整个曲子,形成统一和谐的套曲结构。旋律以歌唱性音调及叙述性说唱音调相结合,伴唱声部常与主唱声部形成即兴的多声部状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