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民族出版社《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西南地区卷》第573页(998字)

①自称“虽”,“虽”在水语中有“篦子”和“疏通理顺”的含义。

音译为“水”。在水族古文字“水书”中,把“金木水火土”五行中的“水”也读作“虽”,但含义不同。在史书上,曾被统称为百越、僚、夷、苗、蛮等,直到清代中叶才改称为水家苗、水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务院经过征求有关水族人士的意见,于1956年确定族称为水族。

主要聚居在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其余分布在贵州都匀、独山、荔波、榕江、丹寨、从江、雷山、剑河、福泉、平塘、黎平等县市,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南丹、宜山、融水、环江、都安、来宾、河池等县市。人口为345,993人(1990年)。

水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兼通布依、苗、汉语。有古老的雏形文字,称“水书”,约四百多个字,有象形字、象意字和仿汉字或改变汉字笔画写法,采取倒写、反写等形式。“水书”多为巫师在宗教迷信活动中使用,广大水族人民都不认识。水族人民在日常生活中通用汉文。与古代“西瓯——骆越”有历史渊源,水族先民离开邕江流域,经今河池、南丹一带沿江溯流而上,往今黔桂边境迁移,从此开始从骆越的母体中分离出来,逐渐向单一民族发展。隋唐时统称“溪峒蛮”,宋置抚水州,被通称“抚水蛮”。

在蒙姓酋长和封建土司长期统治下,明清时封建领主经济发展缓慢,至解放前,处于封建地主经济阶段。居民多同姓同族聚集成村寨,仍保持原始的议榔制度和习惯法。家庭结构为一夫一妻,是男姓家长制,有父从父,无父从子。使用特有的水历,岁首在夏历九月。

有不落夫家的习俗。1855年在太平天国革命影响下,潘新简领导水族人民在今三都县九阡地方举行武装起义。水族人民的优秀儿子邓恩铭,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曾两次回贵州,对水族地区的革命有一定影响。

1931年光荣牺牲。1944年,日本侵略军侵入黔南,水族人民自动拿起武器,进行英勇抵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立三都水族自治县,疏浚了都柳江航道,江上修建了大桥,修筑了公路,重峦叠嶂的大山区通了汽车。农田灌溉面积扩大,粮食产量成倍增长。

工业从无到有,建立了采煤、电力、化肥以及农副产品加工业。文教卫生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有了很大改善,昔日贫困落后的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

布依族旧称。

见于本世纪50年代初以前。普遍认为因布依族喜欢傍水而居、善种水稻而得此名。

目前散居在贵州西部、云南东部的少数布依族仍在使用此族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