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民族出版社《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西南地区卷》第574页(588字)

水族妇女在唐代时,则与东谢蛮大多数居民一样,“男女椎髻,以绯束之。”清代,多穿对襟无领阔袖银扣的短上衣,下装多为百折裙,有的还扎裹腿,并且在前后系上两块长条腰巾。长衫上装、便裤下装逐步推广,脚穿翅尖鞋。

中年妇女大多把长发梳成一把盘绕于顶,外包青白布长条头巾,盛装时常绕结于顶并插上各种银饰品。脚穿翅尖鞋、穴花鞋、元宝盖鞋或绣花鞋。

现在未婚青年喜用浅蓝色、绿色或灰布作便服长衫,常以蓝、绿色的绸缎作衣料,衣身衣袖比过去收缩,显得较为贴身。衣、裤的边缘不作任何装饰。

胸佩绣花长围腰,常用青白布长条巾包头,显得淡雅素洁,开朗明快。已婚女子的袖口、环肩至衽口及裤脚,都以一道蓝杆花边作装饰。

同时坎肩、袖口、裤脚要镶上斜面青布大绲边,外缘又镶上两条绲条。

头饰将长发梳成一把盘于顶,再从右侧插梳子加固并作装饰。这类服饰流行于三都、独山等地。与这类服饰相近的是居住在榕江、雷山、都江等地的妇女服饰,只是衣脚幅面较窄,摆岔高,年青妇女多用花格方巾包头。

都匀市王司地区的妇女喜穿右衽短上衣,拴绣花短围腰,用长巾包头,外加一匹白毛巾横扎。年长的妇女穿青蓝布加绲边、绲条和蓝杆花边长衫,衣身衣袖较肥大。

而九阡、荔波等地的妇女,多以纱质细匀、染工深透的青布制作青一色的上下便装,并用青紫色毛巾包头。杂居地区的妇女,服饰与相邻的民族服饰有更多共同特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