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歌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民族出版社《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西南地区卷》第596页(647字)
又译“打歌”。在春节、本主节、火把节和婚葬喜庆时演唱。
为诗、歌、舞三位一体的史诗性古老歌舞艺术品种。
歌舞时,男女老少围着火堆,手端酒碗或烤茶,有的手击羊皮背心,分为问答两方队伍。双方均按统一节拍环火柱起舞,通常是向左、右各走三步后,双脚半蹲齐跺,或旋转半蹲,还模拟人劳动和禽兽活动动作,如猴子纺线、马打架、牛耕地等。无乐器伴奏。
各方主要依据己方歌头的问或答,在后半句或句末两音节唱和。歌词内容有白族《创世纪》古歌和狩猎、劳动、爱情等题材。
曲调节拍较自由,乐句长短无定规。人数多少不定。
已发现有“喜庆踏歌”、“丧事踏歌”、“节日踏歌”三种。喜庆踏歌主要流行于云南洱源县西山,云龙县团结、宝丰、后门等地部分白族村寨,主要在婚事、立墓基、建新房等几种特定风俗活动中举行。
具有庆贺、娱乐的作用。丧事踏歌主要流行于云南云龙县长新、白石、检、漕、石门、旧州、漕涧等地及怒江州泸水县老窝部分白族村寨。
丧事踏歌的目的是将死者“灵魂”送到“祖先”那里;所唱内容除叙述死者生平、功德、祈祷死者灵魂升天外,亦唱其它与丧事无关的各类轻松题材。节日踏歌主要流行于云南剑川县东岭东山、庆华、庆坪,鹤庆县城郊马厂等地部分白族村寨。
多在本主节、春节、火把节等传统节日中举行,且多为祈求神灵保佑风调雨顺、人畜平安。唐樊绰《蛮书》载:“少年子弟暮夜游行闾巷,吹葫芦笙,或吹树叶……”,“三日内作乐相庆,惟务追欢”,“踏唱随形”,踏歌当为白族古老的歌舞和文学样式之一。
上一篇:塔葬
下一篇: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西南地区卷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