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民族出版社《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西南地区卷》第777页(495字)

藏族农民在耕作及收获时临时搭盖在地边的房屋。

流行于四川藏区。大姓部落,在相对的两山各有一寨,通称为大小两寨。

为了使土地得以休闲,庄稼长得旺盛,大小两寨的土地实行轮作,今年耕种于大寨则居住大寨,来年再迁居小寨居住、耕种。小寨各户的住所称庄房,正常生活还是要住大寨,庄房建筑比较简陋,一般为木板与草搭盖而成。

②云南德宏等地的傣族佛寺。多数具有内地建筑风格,红墙绿瓦,重门层阶。

其佛殿底部为傣族于栏式建筑,屋顶重叠两层或三层檐,上小下大,俗称“孔明帽”。屋脊正中有尖塔,塔身涂金粉,塔顶垂有黄铜镂刻的璎珞。佛殿内塑大佛像,两侧佛龛内置数量不等的小佛像。

大殿四壁挂彩画,梁柱间悬佛幡佛伞。近佛座处有一高台,为佛爷讲经说法之地。佛座前通常有三层台阶。

整座建筑饰物繁多,富丽堂皇。解放前傣族每个村寨皆有。③阿昌族地区佛寺。其建筑形式比较壮观,一般是包柱、双凤板建筑,房里雕刻着奇花异草。有的还建成五层八方,从下至上一层比一层小,八个方向的角往上翘。庄房旁边建有独笋佛塔,有的在笋塔四周建立四个站象。整个庄房的修建,显示出阿昌人精巧的工艺和民族风格。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