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嘎
书籍: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西南地区卷
更新时间:2018-09-27 09:57:05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民族出版社《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西南地区卷》第4页(508字)
藏语译音,系指岩石经过长期风化形成的粘土,多产于西藏、青海、甘肃等地的山上。
西藏主要分布于米林以西的雅鲁藏布江水系谷地,以及西巴霞曲(苏班西里河)、朋曲、马甲藏布(孔雀河)等谷地。它是在高原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及灌木丛草原植被下形成的土层。分布高度一般在海拔3100米-4200米间,最高达4300米-4400米间。因土质不同,颜色各异,多数为灰白色,也有浅红或浅黄的,是一种天然的类似水泥性质的建筑材料。广泛用于房顶、地面、平台等建筑中。其操作方法是:先在卵石粘土夯实的垫层上铺上约10厘米厚的粗阿嘎,用石块或木棒拍打,边拍打边泼水,直至水被充分吸收,出浆时止。
然后再铺一层细阿嘎土,程序同前,起浆后用水冲掉。阿嘎上面的拍打时间视质量而定,一般为2-7天,拍打好后的面,涂上槐树皮熬的浆汁,用卵石磨光磨平,再涂清油或酥油2-7次,以油渗入面层5厘米左右为好,油光锃亮,似水磨石面。
阿嘎土铺好后进行捶打,当地人称“打阿嘎”,五六人或十几人排成两队对打,边打边唱,还不停地跳跃,犹如优美的舞蹈。
据考古发现,阿嘎作为建筑材料,早在吐蕃时期就被藏族人民采用,一直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