滩涂的选择与整理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海水养殖实用技术手册》第253页(2378字)

(一)泥蚶的养成场地 泥蚶养成场地应选择在风浪小、潮流畅通、地势平坦的内湾中潮区及低潮区上部,每天干露时间2~4小时左右为宜。北方霜冻期长,滩涂播养应选择在低潮区,越冬死亡率比中潮区低,底质以含泥80%~90%左右、含砂10%左右的软泥底为宜,底质要有20~30厘米深的软泥,土表层呈灰黄色或黄褐色,若土表层发黑说明腐殖质过多而不宜选用。养成场地的水温、盐度变化应尽可能适合泥蚶的生态特点,水温5~35℃,以15~30℃最为适宜,北方应选择冬季无冰冻的海区;盐度10.4~32.5,以20~26最为适宜。此外,在选择养成场地时还应注意,避开有工业污染源的海区。

场地选好后,要划区分片进行整理,一般每个区面积0.3~0.6公顷,大者也有3~4公顷的。然后在场地四周挖一圈排水沟,利用挖沟的泥土筑成一条高0.3米、宽0.5~0.8米的堤,插上树枝、竹竿等做好标记。场地内顺潮流划分为长条形畦,畦宽4~6米,长度不定。畦与畦间隔0.5米左右,挖一浅沟,以利排水并作为来往通道。放养前,对底质较硬的滩涂应翻松,较软的底质也需要整平,将低洼处填平,使埕面平坦无积水。

场地整理好后要进行消毒,一般以3.75千克/公顷剂量的藤精或37.5千克/公顷的茶籽饼毒杀,也可用0.2%~0.3%的氰化钠溶液泼洒。消毒之后,在放苗前1~2天用小钉耙将埕地耙松,除去鱼虾蟹类等敌害生物,再用压板压平,插好标志,以便放苗。

(二)缢蛏的养成场地

1.场地条件 养殖缢蛏,应选择地势平坦略带倾斜的内湾或河口附近的滩涂,海区要风浪小,潮流畅通,有一定流速,潮区以每天干露2~3小时的中潮区下段至低潮区为宜。适宜缢蛏生活的底质为软泥底或泥砂混合底,最下层为砂、中间为20~30厘米的砂泥混合层、表层为3~5厘米软泥的底质最为理想。养成场地的水温与盐度应适合缢蛏的生长,缢蛏生长的最适宜水温是15~25℃,在此范围内,高水温期持续时间越长,对缢蛏生长越有利;缢蛏最适应的盐度范围为10~26,在此范围内对缢蛏生长有利。

2.场地的构筑与整埕

(1)构筑防洪堤 在河口地带砂泥底质的滩涂养殖缢蛏,为防止洪水或风浪冲刷表层泥砂、保持滩涂底质稳定,应构筑防洪堤坝。堤坝高度约30厘米、堤宽约50厘米。此外,为防止大量淡水注入,可在滩涂上端筑堤,防止淡水冲刷滩面,同时开沟排水,引淡水入海。

(2)整埕 无论是已经养过缢蛏的滩涂、还是新开辟的滩涂,都要经过整埕后才能进行养殖。因长时间养殖缢蛏的滩面,由于排泄物的积累、加上细菌的作用,使底质变黑变硬而老化,可采用耕耘疏松的方法改良底质。整埕操作因地而异,一般要经过翻土、耙埕、平埕等步骤。

①翻土 用锄头将滩涂的底层泥土翻起,翻土时一方面可以将表层的敌害生物埋入底层窒息死亡,另一方面上下层不同的底质经翻土疏松混合后,有利于缢蛏的生长。

②耙埕 在翻土后,用铁耙把土耙细,如果底质较硬的埕地翻土后有成块的泥土,要用锄头捣碎,以利于耙埕。

③平埕 在耙埕后,用木板把埕面整成拱形,并压平抹光。平埕与翻土相反,翻土操作时向前,平埕操作时则往后退,这样可以压平脚印使埕面不积水,平埕要由埕的两边向中央压。经过平埕,可以使埕面稳定光滑,表层泥砂不易被风浪潮水冲刷流失,又适于蛏苗的钻潜。

(三)蛤仔的养成场地 应选择风浪较小,潮流畅通,有淡水注入的内湾,平坦的滩涂。潮区以中潮区至低潮区为宜,底质为砂泥底。海水盐度19~26为宜。

蛤仔在播苗前,先将滩涂靠近低潮线一边筑堤,以防止蛤仔移动散失。有些大片滩涂,可分隔成数块,以便于管理。要将滩面整平,并去除石块杂物,对底质较软的滩面,要开挖排水沟,防止滩面积水。

(四)文蛤的养成场地 文蛤养成时必须选择良好的环境条件,因为在不适宜的养成场地,文蛤生长缓慢,移动性更强,死亡率也较高。

养成场地以风浪小、底质稳定的海区为宜,风浪大、底质不稳,文蛤移动性较大。平坦的细砂底或砂泥底海滩适合养殖文蛤。含泥较多的海滩虽然也可以养殖文蛤,但文蛤易迁移,生长缓慢,死亡率较高。有大量腐殖质的黑泥海滩,不适宜养殖文蛤。要根据养殖方式确定潮区,短期暂养,可在中潮区或中低潮区交界处;滩涂播养,以低潮区和低潮线附近为宜。

文蛤养成场地不要离河口太近,不要有淡水直接流经场地。因为文蛤在盐度18~32的海水中生长较快,在盐度4~17的海水中虽然能生存,但生长速度较慢。据实验,文蛤放养在盐度21~28的海区中,6个月壳长增长8毫米;放养在4~17的海区中,只增长了4.6毫米,重量相差更为明显。

场地选好后应进行平整,清除敌害生物,并用高0.5米左右的化学纤维网片把整个养殖场地围起来,以防文蛤“跑流”,网片的底绠要埋入滩内。较大的养殖场地还应再用网片隔开,分为若干小区,以免文蛤移动时都堆积在场地一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