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杭州辞典

佛教

书籍:杭州辞典 更新时间:2018-09-09 18:06:15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浙江人民出版社《杭州辞典》第393页(1316字)

【释文】:

杭州在五代吴越国时期,即有“东南佛国”之称。

早在东晋成帝咸和元年(326年,一说咸和三年,即328年),天竺僧人慧理法师就在灵隐山麓一带结庐开禅,创建了灵隐寺、永福寺、下天竺寺等3座庙宇(传说共建10座庙宇)。从此,佛教开始在杭州传播。南朝时,钱唐县的寺院增加到10多座,主要有玉泉寺、祥符寺、慈光寺、众安寺、相国寺、孤山寺等,灵隐寺得以扩建。

隋唐时,杭州佛教进一步发展,兴建了中天竺寺、南天竺寺、凤林寺、跑寺、胜果寺、开元寺等一大批寺院;天台宗、华严宗、禅宗等主要佛教宗派已在杭州流传;韬光、圆林、寰中、道钦、道峰、文喜等深谙佛理的高僧在杭开坛弘扬佛法,使皈依佛法的人数大增。

五代吴越国时,由于统治者的笃信佛教和大力倡导,佛教极为繁盛。当时作为吴越国都城的杭州新建和扩建的寺院,不下200余所,其中灵隐寺、下天竺法镜寺、中天竺寺等进行了大规模扩建,灵隐寺拥有9楼18阁72殿,计房1300多间,规模称雄诸寺。

此时杭城内外,湖山之间,寺院林立,宝塔高耸,香烟缭绕,梵音不绝,俨然是一个东南佛国。余杭文益禅师首创法眼宗,成为影响最大的教派,德韶、道潜、延寿等高僧继承和弘扬了法眼宗教义,深得吴越国王的尊敬和厚待。天台宗和律宗也涌现了皓端、宗季、义寂、义通和元表、赞宁等高僧。大批佛经典籍在杭州刊刻,流播南北。

北宋时,杭州的寺庙增加到360所。到南宋末期,更达480多所,禅寺、教寺、律寺俱全,而以禅寺居多,禅宗中又以临济、云门、曹洞三派为主要派别。

净慈寺、集庆寺、圣寿寺、永福寺等许多寺院成了君臣后妃的香火院、功德院。灵隐、净慈、径山等大寺院僧尼常达千余人之众,还拥有大量的寺院田产。慧远、松源、如净、宗果、德光、清了等名僧佛学造诣精深,参学之人数百上千。许多日本僧人前来求法取经,回国后弘法东瀛,开创了曹洞宗,传播了径山“茶道”,为杭州与日本的佛教交流和文化往来作出了贡献。

元代杭州佛教继续兴盛,新建了数十所寺庙,许多名山大刹得以扩建,江南佛教总摄也驻杭州。元初的至元年间,杨连真伽大兴浮屠,在南宋皇宫旧址建起5座寺庙,又在飞来峰等地大规模地兴建石窟造像。

特别是白云宗盛极一时,以南山大普宁寺为祖山,有信徒数十万,还刻雕了卷帙浩繁的《大藏经》。藏传佛教也一度传入杭州,至少有寺庙3处。元末明初时,许多寺院毁于战乱和火灾,直到明代中后期以后,被毁的寺院才陆续重建、扩建。明末清初,一些高僧大德东渡日本弘法,声名海外,其中着名的有逸然性融、澄一等。

康熙乾隆时,地方官吏为迎接南巡,或重修或恢复了一些寺院,但终未恢复鼎盛时期的旧观。到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杭州仍有大小寺院庵堂676所,有僧尼3298人,寺属田地5000多亩,山荡近4000亩。

兹后佛教寺院衰落。解放后,许多年轻僧尼还俗,1956年8月,经过寺庙管理制度民主改革,成立杭州市佛教协会。

1966-1976年的“文革”期间,一些寺院、石窟受到破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落实了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现有寺庙5处,即灵隐寺、净慈寺、法喜寺、法镜寺、法净寺,前二寺被列为全国汉族地区重点寺院,现有僧尼90多人。

上一篇:满觉陇赏桂 下一篇:杭州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