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商品流通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市场大辞典上册》第1页(764字)
由商人或工商业企业所组织的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原始社会末期及奴隶社会初期,出现了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即商业离开生产而独立起来,于是在生产者之间、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由商人当媒介形成社会商品交换。其公式是;货币-商品——货币(G-W-G′)。它包括两个阶段:商品购买阶段(G-W)和商品出售阶段(W-G′)。商人或商业组织先必须垫支一定的货币去购买商品,然后把商品卖出又换回货币。在发达商品流通中买进与卖出的是同一种商品,垫支的货币和收回的货币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只是流通起点投放的货币量与流通终点收回的货币量是不一样的,终点收回的货币量中除了补偿起点投放的货币量以外,还带来一个货币增殖额,即G′=G+△G,这是发达商品流通与简单商品流通的主要区别。
此外,发达商品流通的另一个特征是为卖而买,先买后卖,买卖顺序与简单商品流通不同。同时,它反映的经济关系也比简单商品流通复杂得多。在前资本主义社会,由于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发达商品流通形式在市场中未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由于商品经济占统治地位,发达商品流通获得空前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商业资本流通,并成为总资本的一个组成部分,实现和瓜分工人群众创造的剩余价值。在社会主义社会,发达商品流通主要表现为社会主义商业部门(包括各个专职商业行业以及生产部门所属的商业活动单位)所组织的商品流通,其目的是为工农业生产与人民生活服务,体现一种新型的经济关系。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发达商品流通的存在并不排斥和否定简单商品流通,两者可在同一社会形态下长期共存,只是各自所占的比重在不断变化。
中国在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进程中,既包括发展发达商品流通又同时存在简单商品流通,以适应不同层次生产力水平及消费水平的需要,以便建立合理的流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