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市场大辞典上册

稻田复种技术

书籍:市场大辞典上册 更新时间:2018-09-10 08:25:12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市场大辞典上册》第422页(950字)

在一块稻田上,以水稻为主的几种作物种植的次数与顺序。

它决定农产品的种类与数量,经营效益,及农村工副业生产的发展。合理的稻田种植制度,必须与当时当地的人均耕地面积、水利设施、农民收益、农产品市场等社会因素相适应,较好地利用温、光、水、土壤等自然资源,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依据一年内收获作物的次数,可大致分为一熟制、二熟制、三熟制。

(1)水稻——冬闲——熟制。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华北等稻区,气温低、全年生长季节短的地区以及华中稻区水利不便的冬水田、沤田、沉板田地区,随着兴修水利等生产条件的改善,可变一熟为二熟:(2)小麦(或者油菜、绿肥、蚕豆等)——水稻二熟制,分布于从华南到华北的广阔稻区。小麦、水稻均为高产作物,增产潜力大,绿肥、蚕豆为养地作物,油菜为半用、半养作物,相互轮换种植,有利保持地力,持续增产;(3)水稻——水稻——休闲二熟制,原是双季稻地区的主要种植方式,20世纪60年代以来,种植面积虽因绿肥双季稻等种植制度的推广而有所减少,但仍为中国稻田的一种重要种植方式;(4)大豆(或花生)——水稻或水稻——大豆(或花生)二熟制。

大豆(或大豆间作玉米)——水稻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花生——水稻主要分布在广东。这类方式由于稻田土壤回旱时间较长,而且大豆、花生均为豆科养地作物,有利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善,对后作水稻有明显的增产作用;(5)“小麦(或大麦、油菜、绿肥、蚕豆等)水稻——水稻三熟制(简称双季稻三熟制),这类方式的形成和发展是70年代以来稻田种植制度改革的重要成果。主要分布在沿江流域及其以南人多地少、生产条件优越的地区,但农事季节十分紧张,尤其在江苏省南部,如面积失之过大,收种失时,常常招致减产或产量不稳;(6)甘薯-水稻-水稻三熟制。

这种方式主要分布在广东省的湛江、海南省等地,原来是在立冬前后晚稻收获后栽插冬薯,70年代以后,早熟、高产晚稻品种的推广,晚稻收获期提早,改为栽插秋薯,不仅产量高,而且有利早稻适时插植;(7)早稻-甘蔗二熟制,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两省。

甘蔗在早稻收割前套种或在收后抢栽,第二年2月至3月砍收,生长期8个月,是人多地少地区的主要种植方式;(8)水稻-水稻-水稻三熟制主要分布在广东省南部,面积不大。

上一篇:免耕技术 下一篇:水旱轮作技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