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膳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市场大辞典下册》第1122页(689字)
以药物和食物为原料,经过烹饪加工制成的一种具有食疗作用的膳食。
它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以传统的烹调艺术为手段,以治病、保健和强身为目的,“寓医于食”,既将药物作为食物,又将食物赋以药用,药借食力,食助药威,既具有营养价值,更具有防病、治病、保健强身、延年益寿的特殊膳食。它是中国传统的医药知识与烹调经验相结合的产物。“药膳”一词,最早见于《后汉书·列女传》,其中有:“母亲调药膳思情笃密”。
在这之前,早有关于制作和应用药膳的记载,《周礼》载,西周有“食医”官,掌握调配周天子“六食”、“六饮”、“六膳”、“百羞”、“百酱”。其后,成书于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山海经”及东汉末年成书的《神农本草》中均有记叙。
汉代名医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收集了许多药膳方剂,如白虎汤、桃花汤、竹叶石膏汤等。至魏晋南北朝时,出现了药膳专门着述。
如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北魏崔洁的《食经》、梁代刘休的《食方》等。唐代名医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中设有“食治”专篇,其中收载药用食物154种,分为果实、菜蔬、谷米、鸟兽四门类。后其弟子孟洗又发展到241种。标志着食疗已成为一门学问。
至元、明、清时期,药膳着述更为普遍,药膳烹调和制作达到了极高水平。代表着述有:卢和的《食物本草》、宁原的《食鉴本草》、王象晋的《群芳谱》、袁枚的《随园食单》、王士雄的《随息居饮食谱》等等。
据统计,自汉初至清末,有关食疗药膳的着述多达300余部。目前,药膳在人们生活中已广泛普及,在国内外向负盛誉,备受青睐,许多城市已出现了一些专门的药膳餐馆,并开始走向千家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