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楚辞集校集释下

发郢都而去闾兮,忽其焉极。

书籍:楚辞集校集释下 更新时间:2018-09-10 18:09:07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湖北教育出版社《楚辞集校集释下》第1429页(4442字)

【集校】:

洪兴祖:发郢都而去闾兮,忽其焉极。

校语:一无都字。一本荒上有怊字。

其,一作之。

朱熹:发郢都而去闾兮,怊荒忽其焉极。

校语:一无都字。一无怊字。

其,一作之。一无其字。

皆非是。

黄省曾:发郢都而去闾兮,怊荒忽之焉极。

明繙宋本:同洪本。校语亦同。

朱多煃:同黄本。

汪瑗:发郢都而去闾兮,怊慌惚其焉极。

毛晋:发郢都而去闾兮,怊荒忽其焉极。

庄允益:发郢都而去闾兮,怊荒忽之焉极。

戴震、汪梧凤:发郢而去闾兮,荒忽其焉极。校语:郢,一作郢都。

刘师培:《渚宫旧事》三引有怊字。

刘永济:补注本叔师《章句》曰:“言己始发郢去我闾里。”似无都字是。然明黄省曾校刊宋本叔师《章句》,郢下有都字。又日本芝山房旧钞本《渚宫旧事》,都作浦,非。以屈原赋句法例之,有怊字是。

旧钞本《渚宫旧事》亦有怊字。

闻一多:当从一本补怊字。

怊读爲超,远也。(《方言》七)荒忽亦远也。

汉书·严助传》注曰“荒言荒忽絶远,去来无常也,”《后汉书·融传》注曰“荒忽,幽远也。”“怊荒忽”者,连緜词上又着一同义字爲限制语。本书词例,此类甚多。(详《惜诵》“心郁邑余侘傺兮”条)《七谏·自悲》曰“超忽其焉如,”盖卽袭此文。《渚宫旧事》三亦有怊字。朱本,朱燮元本,大小雅堂本并同。

姜亮夫:《渚宫旧事》三引有怊字。屈赋词例,往往用双重形况字,且多于联绵字上重以单语,则有怊字是也。

王注此句云:“愁思荒忽,安有穷极之时”。愁思卽释怊字,则有怊字是也。又《七谏》“超慌惚其焉如”,卽袭此文,而用超字。其,洪、朱同引一本作之字,一本无其字,皆非。

沈祖緜:都,《渚宫旧事》三引作浦。洪本荒忽上无怊字。怊,《説文》新附字,悲也。《字林》:怅也。

庄子·天地篇》:怊乎若婴儿之失其母。怊正字爲懆。《説文》:懆,不安也。《》曰:念子懆懆。

俗又作忉。《尔雅·释训》:忉忉,忧也。怊懆忉实一字。《广韵》四宵:怊,奢也,奢字譌。《集韵》:怊怅失志爲奢,亦非。又怊怅恨。

六豪:忉,忧心貌。三十二皓:懆,忧心也。之,《渚宫旧事》三原作之,王孙校改其。

蒋天枢:同朱本。

校语:从黄本、夫容馆本补“怊”字。

何剑熏:有怊字是。

怊,惆之声转。古怊、惆双声通用。本书《九辩》:“然惆怅而自悲。”又云:“然怊怅而无冀。”一篇之中,惆怅和怊怅并见,知惆怅卽怊怅。怊可单用,不必纡曲爲説。沈所引《广韵》“怊,奢也,”奢字譌。(《楚辞新诂》)。【集释】:

王逸:言己始发郢都,去我闾里,愁思荒忽,安有穷极之时?

洪兴祖:前汉南郡江陵,故楚郢都。

楚文王自丹阳徙此。后九世,平王城之。后十世,秦拔我郢,徙东郢。闾,里门也。

荒忽,见《九歌》。

林兆珂:怊,音超。闾,里闾。

汪瑗:怊,怅然貌。

慌惚,不定貌。

焉极,犹言无穷也。

钱澄之:原迁江南,在顷襄王初年,其后江陵之郢,已爲秦攻拔,徙都陈矣。今日发郢都,尚从故郢发也。

闾卽昭屈景三族所居,所谓三闾也。

王夫之:极,至也,言何所底止也。

林云铭:怊,怅恨也。

张诗:言吾发郢都,去闾门,怅乎荒忽,无有穷极。

蒋骥:焉,音烟。此下东迁之实。郢,楚都,在今荆州府江陵。怊,悲也。

戴震:郢,《説文》云:故楚都,在南郡江陵北十里。

杜元凯注《左氏春秋》云:今南郡江陵北,南城是。

江陵今属湖北荆州府,故江陵城,卽府治附郭也。《水经注·江水篇》云:楚船官地也。

春秋之渚宫矣,渚宫在今城内西隅,城北十里,便得山,故以南名城,又有郢之称也。江水逕江陵故城南,又东逕郢城南。又东得豫章口。此郢城,《汉志》云:楚别邑,故郢。

《水注》云:子囊遗言所筑城也。

胡文英:今之荆州,卽古之郢都也。

怊,罔怅貌。老子》:“怊乎若婴儿之失其母也。”

刘梦鹏:怊,怅望也。荒忽,旷杳难揖之意。

徐英:下文有“哀见君而不再得”,故篇名哀郢。

闻一多:闾,里也。

极,止也。上云遵江夏、出国门,下云过夏首、顾门,是此时郢都在夏水下游,不在江陵也。

文怀沙:发,出发。去闾,离开了故。怊,远的意思。荒忽,远而且恍惚的意思。焉,如何。极,穷极,就是尽头的意思。

(《屈原集》注)

高亨:怊,惆怅。荒忽,读做恍惚。

焉,是何。极,是至。

惆怅恍惚,往哪裏去呢?

姜亮夫:郢,楚都也,在汉南郡江陵县,补曰:“前汉南郡江陵县故楚郢都,楚文王自丹阳徙此,后九世平王城之,后十世秦拔我郢徙东郢。”朱熹《集注》:“郢都,在汉南郡江陵县。”洪补引《汉志》“郢都,在今江陵县十五里纪南城。”杜预《春秋释例》:“楚国都于郢,南郡江陵县北纪南城。”《括地志》:“纪南故城在江陵县北十五里。”《方舆纪要》:“纪南城卽故郢城,(后平王更城郢,以此爲纪城)卽春秋之渚宫。”《左传》:楚成王使斗宜生爲商公,“汉泝江,将入郢,王在渚宫下见之。”《舆地纪胜》引《元和志》:“楚别宫在今江陵县城内西北隅”或称郢都,或称南郢,(《地理志》:江陵故楚郢都。孔仲达曰:“世谓之南郢也。此对北郢而言之也”。

)亦曰:纪郢,以其在纪南城也。初无城郭,(《左》文公十四年:楚庄王立,斗克、公子燮因城郢爲乱,事未得讫。

襄公十四年:“楚子囊还自伐吴,卒,将死,遗言谓子庚必城郢。”昭公廿三年:“楚囊瓦爲令尹,城郢。”事在楚平王十一年)屈子哀郢卽指此,故其文曰:“遵江夏以流亡”。此言江夏者,卽夏水牵联言之也,江水夏汛经石首监利至沔阳入沔,故出郢都,卽爲江夏也。

下文云:“过夏首而西浮,顾龙门而不见。”夏首,卽夏水分江之口,西浮者,自西东向而浮,故下文卽言不见龙门(楚东门也),下文又言:“上洞庭而下江,过夏浦而西思”。夏浦者,夏水入沔之小口。次序井然。

下文又言:“惟郢路之辽远,江与夏不可涉”,此盖冀望之词。

郢路,江夏相次爲言,与去时路途全合,则此郢都,必爲南郢纪郢无疑。惟楚人自文王由丹阳迁郢后,凡四迁,每迁新都,必以郢名。《史记》所谓“周成王封绎于荆蛮,爲楚子,居丹阳,楚文王自丹阳徙郢,楚顷襄王自郢徙陈(按今河南宛丘西南),楚考烈王自陈徙寿春,命曰郢。”“命曰郢”三字,言每徙一地,皆以郢名也。王观国《学林》解曰:“盖楚尝居郢而霸,则先世之威名,已着于郢矣。”云云,按古氏族社会时代,凡聚居一地成员,必爲同氏族或部族之人,则其迁居新地,仍以故地名之者,便于管理安排,楚人至喜保其故习。

则《学林》“威名”之言,亦仅得其一偏。惟《史记》所言,以命郢爲迁徙更名之故,考之载籍,则以郢命者,尚不止于迁徙,平王所城之郢,则在今江陵东北,其名爲郢城。《荆州记》云:“昭王十年,吴通漳水灌纪南,入赤湖,进灌郢城,遂破。”云云,此郢城与纪南,盖二城可知。又定四年“吴人入郢,昭王奔随。明年吴师归,楚复入郢。又明年,吴人复伐楚,取番。楚恐,去郢,北徙,都鄀。”《左传》云:“令尹子西迁郢于鄀。”盖改鄀爲郢,故曰迁郢于鄀也。世谓之北郢,亦曰鄀郢。沈括《梦溪笔谈》亦云:“今郢州本谓之北郢,非古之楚都”云云是也。世或以都郢混于鄢郢,亦非。子惠王又徙鄢,命曰鄢郢。《水经注》所谓“沧浪之水,络鄢郢,地连纪郢,成楚都矣”者也。

按此卽今宜城东南三十三里,中有故墟之鄢郢也(《春秋》有鄢水。《左传》桓十三年“楚屈瑕伐罗,……及鄢,乱次以济”是也,其后曰夷水,又曰蛮水,白起壅灌,拔鄢爲县,汉惠改曰宜城。王应麟《地理通释》引曾巩説),卽宋玉问所谓郢中爲阳春白雪引商刻羽之郢中也(详《梦溪笔谈》五),明季承天古蹟尚有“白雪楼”“阳春亭”云。顷襄王时,秦兵拔郢,又徙都陈。《秦始皇本纪》:“始皇二十三年,秦兵游至郢陈。”则陈亦曰郢矣。

在今河南陈州,考烈王又去陈徙都寿春,亦命曰郢。又别有郢州者,卽古之安陆州,春秋战国时爲楚之郊郢。《地理志》所谓楚别邑,未尝爲楚都,在今锺祥县,又今武昌刘宋时亦曰郢州,孝武分荆、湘、江三州之八郡爲郢州,镇夏口。

古今考郢者,説至纷繁,魏晋以前説,略见于《汉·地理志》与《水经注》及杨守敬疏;宋以后説,如王观国《学林》、沈括《梦溪笔谈》、吴曾《能改斋漫录》、王应麟《通鉴地理通释》、方以智《通雅》诸书,其纷繁之起自《荆州记》、《括地志》、《通典》诸书已然。

〇荒忽上当据一本补怊字,愁思也。荒忽详见《九歌》。

此作恍惚解,心神不定也。(《重订屈原赋校注》)

朱季海:《淮南·説林训》:“跖越者或以舟,或以车,虽异路,所极一也。”《注》:“跖,至;极亦至,互文耳。”今谓此极、跖字,与《淮南》同。怊荒忽之焉极(《渚宫旧事》录《哀郢》与一本合,今从之),犹眇不知其所跖,亦互文耳。《淮南》语楚,至谓之极、跖,故是楚俗;王氏两《注》,皆未得其解。

(《楚辞解故》初编)

蒋天枢:八句纯就郢都立言,亦卽以“哀郢”名篇义。发郢、去闾并言之,国亡家破,恨深也。

汤炳正:闾,古指人口聚居处,犹今之里。古代贵族与平民分别集中而居,因此这裏的“闾”当指楚国贵族聚居之所,亦卽“三闾”。

(《楚辞今注》)

分享到: